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碗窯始制吸食大煙的陶煙斗。光緒年間(1875——1908年),陶工潘金懷著手改進粗陶煙斗制作工藝,奠定紫陶的八大工序,故舊時又稱“煙斗”為“八家斗”。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水知事咸頊(江西人)帶領陶瓷工匠對建水制陶工藝進行改進,所作的瓶、壺、文具等器具“體質堅實、形式古雅、書畫生穎、色澤光潤,見著無不悅目賞心”。然而,由于鴉片泛濫,煙斗生產在紫陶產業中始終占據了重要地位。宣統年間(1909——1911年),曾有碗窯人張桂生開辦“玉堂記”專制煙斗,葉子湘、谷潤生等人也以煙斗工藝名噪一時。“書畫之精,刊刻之細,磨光之鏡”的煙斗標志著紫陶技藝進入登峰造極的階段,也折射出國家任人欺凌,國民心志迷亂的大國之殤。
紫陶真正聚焦世人的目光與一人一器有關。中法戰爭之后,云南紅河淪為法國殖民地,西洋文化隨之流入。受西洋咖啡壺利用蒸汽烹煮咖啡的啟發,建水制陶藝人在炩鍋底部增加一根喇叭形的蒸汽噴管,其形如瓦甌,當地人以為是“洋貨”,稱之為“洋炩鍋”。由于是粗陶制品,也稱“瓦汽鍋”(也有稱為“楊林鍋”)。被今人譽為“紫陶鼻祖”的制陶藝人向逢春對“洋炩鍋”進行改造,以膩如膏之的紅泥制作,將原有的直錐形改為扁圓形,圈足變臥足,并請當地文人飾以書畫,刻坯填泥,燒制磨光,定名汽鍋。民國22年(1933年),集陶藝、書法、美術和金石為一體的汽鍋選送參加“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博覽會”,憑借古拙雄壯,文韻盎然的典雅氣度和鏗鏘若磬、質明如鏡的豐姿華彩斬獲美術大獎的殊榮。時至今日,汽鍋已經成為建水紫陶的重要代表,而“汽鍋雞”也成為具有云南特色的一道“名點”。
民國初年起,一大批騷人墨客、文人雅士與工匠傾力合作。紫陶廣泛采用名家書畫、斷簡殘帖進行裝飾成為主流,經刊刻填泥、燒制磨光后,集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于一體,被稱之為文人陶,又被譽為“陶中一秀”。紫陶產品暢銷全省,并遠銷東南亞一帶。王永清、邱延棟、馬吉生、向逢春等一大批建水紫陶裝飾名家也隨之聲名鶴起。其中,向逢春紫陶產品因造型優美、書畫精湛、磨工細膩,被稱為“向氏三絕”,為收藏家所青睞,民間素有“向氏紫陶,價同黃金”之美譽。
新中國成立后,建水紫陶在繼承中發展。1953年,向逢春帶著80余件紫陶產品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建水紫陶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一并被國家輕工業部命名為“中國四大名陶”。1963年,周恩來總理訪問阿爾巴尼亞時帶去數件建水紫陶工藝品作為饋贈禮品。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