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比其它茶耐泡?
我們知道,普洱茶有一個優越于其它茶類的特點,就是它的耐泡性。
原因很好理解,云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造就出獨一無二的云南大葉種茶樹,其內含物質成分遠超其它茶類,自然比其它茶類耐泡。
有茶友對此有質疑:“我同樣用大杯泡普洱茶和綠茶,為什么,普洱茶三杯就沒味了,綠茶卻可以泡四、五杯?”
我這樣解釋:一個茶的耐泡性不是這樣測試的,在水溫不變、茶具不變、茶水比不變的前提之下,用固定茶葉浸泡時間來測試茶葉的沖泡道次,這看似科學,卻不合理。這是因為同樣時間里不同茶類的內含物質在熱水中的析出速度不一樣,茶湯的濃度也不一樣,過濃過淡都不適口。
例如某一道次的茶同樣時間內綠茶可能剛好適口,普洱茶卻過濃了,這樣測試出的耐泡性毫無意義!相對合理的做法是:兩種茶葉的浸泡時間由沖泡者掌控,看茶泡茶達到每泡茶適飲即可,這樣測試下來,看看哪款茶的沖泡道次多,哪款茶就耐泡。若不管所泡茶的種類、形狀(散的、緊壓或針型、片型、碧螺春類、鐵觀音類)如何,直接以每泡茶的適口性為標準,則普洱茶的沖泡道次明顯勝出。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普洱散茶外形看上去粗枝大葉,尤其是散茶,沒有經驗的沖泡者如果只用手抓,看上去很少的投茶量,也許實際上內含物質足夠多,這樣大杯泡出的茶短時間內濃強度過高,不僅喝起來苦澀重,而且顯得“不耐泡”
反過來憑手感抓看上去數量多身骨卻輕的綠茶,實際內含物質卻不多,大杯泡出的茶當然淡薄,而且不耐泡。陸羽在《茶經·五之煮》寫到: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意思是茶的性質“儉”(營養物質沒那么豐富),水不宜多放,水多茶少,它的味道就淡薄啦,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哪些普洱茶比較耐泡?
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又有新茶和老茶之分,還有茶區之分,山頭之分,原料樹種之分,選料級別之分,大樹小樹之分…那么,這些形形色色不同類型的普洱茶的耐泡性又會怎么樣呢?
不管什么類型的普洱茶,比較其耐泡性 主要依據便是內含物質成分,而茶湯中的內含物是以其水浸出物的含量衡量的,但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水浸出物含量高的茶葉耐泡性就強。在實際泡茶過程中,茶葉水浸出物中最先也是最快溶入水的是芳香類物質和氨基酸,而測試茶葉耐泡性主要基于沖泡的后面道次,也就說這兩類物質對茶湯耐泡性的影響不大,水浸出物中,對耐泡性影響最大的是茶多酚和咖啡堿,故,茶葉的耐泡性可以用茶多酚和咖啡堿的含量來大致推斷,對于熟茶,由于茶多酚轉化為茶黃素,酚/氨比值越大,形成茶黃素的潛力就越大,以茶黃素代替茶多酚,上述推斷一樣實用。
熟茶和生茶相比,茶多酚和咖啡堿總體含量均有所損耗,故生茶的耐泡性要優于熟茶;
老茶和新茶相比,老茶的茶多酚和咖啡堿總體含量在存放過程中有所損耗,故新茶的耐泡性要優于老茶;
依次類推,那么我們就有了如下結論:
生茶>熟茶;新茶>老茶;持嫩度高的原料>持嫩度底的原料;高級別原料>低級別原料;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老樹茶>臺地茶
這就可以解釋福鼎大白茶的水浸出物高達46.8%(云南大葉種為45.3),卻不如普洱茶耐泡,原因在于:云南大葉種的茶多酚(38.74%)和咖啡堿(4.44)含量遠超福鼎白茶(茶多酚和咖啡堿分別為:21.62、3.74)
在老樹茶和臺地茶的平均含量比較中,雖然臺地茶的灰分和水浸出物占優,老樹茶的茶多酚卻高出,這便是老樹茶較臺地茶更顯耐泡的原因。
至于新茶和老茶的比較,一般認為老茶更加耐泡,其實這是表象,老茶內含物質浸出較慢,如果不用時間作考量,耐泡性不如新茶,過多的時間用于醒茶和后面道次多使用留根法便是明證。
熟茶方面:發酵度重的熟茶<發酵度輕的熟茶,有年份的熟茶<新出堆的熟茶,持嫩度低的熟茶<持嫩度高的熟茶
宮廷熟普和黃片之類,因單芽或單葉原料的,屬于個例,均不耐泡,黃片看似耐泡實質是水浸出物析出較慢,泡的時間泡,沖泡道次卻不多。
本文原創 作者:刀哥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