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是以茶為中心,融東方美學和人文情懷所構成的茶飲空間。茶席傳達了茶人的一種美學理念,讓席間的茶人感受到一種生命能量,一份流動于茶空間的茶道內涵。在茶席的諸多元素中,茶器給人直接的分量和美感。中國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流行不同風格的茶器,不同時期的茶器都在當代的美學洪流中彰顯出不同的美學個性。
唐代陜西法門寺,立于“絲綢之路”京畿地帶的要道。它集宮寺、國寺與圣域為一體,是唐代皇室參與朝拜的佛祖舍利供養中心。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茶具,是唐僖宗供奉給佛的圣物。它主要包括烘焙、碾羅、貯藏、烹煮、飲茶等器具,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宮廷茶具,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法門寺茶具大體可分金銀器、秘色瓷器和琉璃器三類,其中的金銀器最能體現唐代皇室茶具的雍容之風。
金銀絲結條籠子。茶籠是《茶經》中所記的一種茶葉容器,“籯,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以采茶也。”金銀絲結條籠子的籠體呈橢圓形桶狀,上有蓋,下有足。籠蓋的形狀像四片花瓣,蓋心是金銀絲編織而成的塔狀物。籠蓋和籠體用子母扣合,上下口及底邊均以鎏金銀片鑲口。提梁在籠體兩側,提梁與籠蓋又用長鏈相聯接。四足的頂部為四個刻著“王”字的龍頭。陸羽記錄的茶籠主要是用來采茶的,而法門寺金銀絲結條籠子則用來貯備茶餅。
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和鎏金團花銀碢軸。茶槽即《茶經》中記錄的茶碾,是一種將茶餅碾為茶末的工具,“碾,以橘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之。內圓而外方。內圓備于運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茶槽通體為長方形,由碾槽、轄板、槽身和槽座四部分組成。槽呈半月弧形,口沿外折,與槽座鉚接。轄板呈長方形,插置槽口,中間焊以寶珠形小捉手,可以抽動開合。捉手兩邊各鏨有一只鴻雁,縈繞著流云紋。槽身頂面兩端為如意云頭狀,兩壁有鏤空壺門。壺門間鏨有兩匹飛騰于云間的天馬。與茶槽相配的是碢軸,為餅狀實體。軸邊有平行齒槽,用于在茶槽中粉碎團茶。軸輪兩側以軸眼為中心裝飾團花,團花外繞以流云紋。
軸面鏨文“碢軸重一十三兩”,軸桿兩端細中間粗,一端比另一端較長,兩端各鏨鎏金草葉紋。碢軸在《茶經》中記為“墮”,它是“碾”的配套工具,“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碢軸要有一定的重量,在民間一般用木或鐵制作,宮廷中多用銀制作以彰顯華貴。
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茶羅在《茶經》中稱為“羅合”,是篩選茶末并貯存篩好的茶末的器具,“羅合,羅末以合蓋貯之,以則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節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寸,口徑四寸。”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呈長方體,由蓋、羅、屜、羅架、器座組成。蓋面鏨飾飛天,并襯以祥云。羅架兩側刻有執幡駕鶴的仙人,另兩側刻有飛翔的仙鶴,并裝飾蓮瓣紋。羅分內外兩層,中間夾有羅網。屜面有環狀拉手,裝飾流云紋。羅架下焊有臺形器座,座上有鏤空的桃形壺門。
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鹽臺在《茶經》中稱為“鹺簋”,“鹺簋,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缶,貯鹽花也。”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由蓋、臺盤和三足架組成。蓋上有蓮蕾捉手,用銀筋焊連于鹽蓋之上。蓋為覆荷葉狀,蓋面鏨有葉脈,刻有摩羯魚四尾,蓋心裝飾團花一朵。臺盤寬沿、淺腹、平底,與三足支架焊接相連。支架以銀筋盤曲而成,架中部斜出四枝,枝端分別接出二尾摩羯魚和兩顆蓮蓬寶珠,寶珠周圍繞以火焰紋。
鎏金飛鴻紋銀則和鎏金卷草紋長柄銀勺。《茶經》解“則”為一種度量茶末的勺,“則,以海貝、蠣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準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之,嗜濃者,增之,故云則也。”鎏金飛鴻紋銀則的則面呈卵形,則柄扁長,上下部刻有花紋,上段為流云飛鴻,下段為聯珠圖案,其間刻有十字花。鎏金卷草紋長柄銀勺勺面微凹,呈卵圓形,勺柄扁長,上寬下窄,柄上段套有銀片。柄面自上而下分別刻有三段蔓草紋,其間鑲嵌凸起的蓮蕾。勺在《茶經》中記為“竹莢”,“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則和勺在《茶經》中用海貝和竹木等制成,皇廷中的則和勺用銀制成。
系鏈銀火筋。火筋即《茶經》中所記“火莢”,又稱為“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臺勾鎖之屬,以鐵或熟銅制之。”法門寺銀火筋頂端呈寶珠形,其下有凹槽,環鼻套嵌其中,兩筋之間用銀鏈相接。
唐代茶器的魅力,在于陣容龐大的格局和生動活潑的想象。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記載了二十四種煮茶飲茶用具,有銅或鐵鑄成的風爐和火?;生銅鑄的漉水囊;鐵制的炭撾和鍑;木或竹制的竹?、具列和札;竹制的筥、夾、羅合和都藍;木制的瓢、交床、碾、滌方和水方;瓷或陶制的熟盂和滓方;瓷制的鹺簋和碗;蒲草制的畚;海貝或蠣蛤制的則;布質的巾;紙質的紙囊。
法門寺出土的茶具既是唐代宮廷飲茶風尚的歷史印證,又為后人理解《茶經》中的茶器提供了參照和詮釋。唐代茶器有巧奪天工的構思,更具有完整的體系。當然,《茶經·九之略》中也講了茶具的精簡之法,以符合茶人具體的茶飲需要。“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從實際出發的精簡茶器,反映了唐人懂得調和的思想境界。這種調和精神是布置茶席的核心,在唐代瑰麗的生活中傳達出品茗的典雅、平衡及雋永。
參考書目:
李新玲、任新來:《大唐宮廷——茶具文化》,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
沈冬梅編著:《茶經》,北京:中華書局,2015;
王迎新:《人文茶席》,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
李曙韻:《茶味的初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池宗憲:《茶席》,北京:三聯書店,2010。
作者:唐婉約丨弘益茶道美學研究員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