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與臺灣由于地利之便歷來交往瀕密,人口、經貿、文化等的交流使兩地可用“親密無間”來加以形容。臺灣的許多文化風俗與潮汕及至閩南一帶有極俱相似之處,溯源則是同宗,包括飲茶風俗均為工夫茶風。
??? 說來也巧,近日翻讀“舊”書,有一本國民黨主席連戰的祖父連橫的《雅堂筆記》(2005.廣西人民版),我被其中一則《茗談》吸引住了,字里行間,透露著兩岸茶風茶俗的一脈相承,正印證了臺灣與潮汕飲茶風的一致。
??? 連橫在《茗談》中寫道:“臺人品茶,與中土異,而與漳、泉、潮相同;蓋臺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見待客。武夷之茗,厥種數十,各以巖名;上者每斤一二十金,中亦五六金;三州之人嗜之;他處之茶,不可飲也……安溪之茶曰鐵觀音,亦稱上品,然性較寒冷,不可常飲;若合武夷茶泡之,可提其味……孟臣姓惠氏,江蘇宜興人;陽羨名陶錄雖載其名,而在詐者三十人之外;然臺尚孟臣,至今一具尚值二三十金……臺灣今日所用,有秋圃、萼圃之壺,制作亦雅,有識無銘;又有潘壺,色赭而潤,系合鐵沙為之,質堅耐熱,其價不遜孟臣……品茶之時,既得佳茗,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盡色聲香味之蘊,故壺宜小不宜大,杯宜淺不宜深,茗則新陳合用,茶葉既開,便則滌去,不可過宿……”臺灣有很多潮汕人以及漳州、泉州人,帶去了飲茶習俗并影響至整個社會生活,于是“茶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翁輝東在《潮州茶經·工夫茶》中也指出,茶品“潮人所嗜,在產區則為武夷、安溪”,武夷巖茶和溪茶至今仍是汕頭人的上佳之選;至于壺,翁文中認為“潮人最珍貴者,為孟臣、鐵畫軒、秋圃、小山、袁熙生等。壺之樣式甚多新穎……壺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迸_、潮茶俗如出一轍。潮州生產的紅泥手拉壺(臺稱汕頭壺)在臺灣茶人中也備受推崇。
??? 我曾多次說到臺灣茶,它在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中風頭正勁。“茶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飲料,地有南北,海有兩岸,但無論是天涯海角,只要是同胞,都喝中國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但愿我們中國人能早日邁向富強康樂的現代化國家之林,海峽兩岸早日實現和平統一,真所謂‘兩岸品茗,一味同心’。”(范增平《臺灣茶文化論》)茶為國飲,我們期待著茶香伴史筆再譜兩岸新篇章。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