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商幫是中國歷史上產生最早的商幫。在明、清兩代,陜西商幫活躍于陜、甘、川、青、藏、蒙、滇、黔、湘、豫、冀、魯、蘇等廣大區域,縱橫馳騁于風云變幻的商貿戰場,溝通東西南北,壟斷西部貿易長達500年之久,創造了歷史上無數個第一,其輝煌業績名列明清時期十大商幫之首。 這支商幫的形成得益于千年古都形成的商業繁榮和陜西商人的自身素質,也得益于精準對口而又豐富多變的貨物,咸陽茯茶是其中的重要板塊。那么,這到底是一支什么樣的商幫呢?他們富甲天下的財富是如何積聚起來的呢?他們的興起又與咸陽茯茶有著怎樣的聯系呢??帝王之都,關中沃土?陜西地處我國西北的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源流之一,一直是我國古代的京畿重地。唐朝以前的歷代帝王大都把都城選在這里,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資治通鑒》上也記載了“關中沃野富饒,乃帝王之居”的事實。 可以說,陜西商幫的形成、發展與那里特殊的政治氛圍是分不開的。陜西南有秦巴屏障,東有黃河天塹,中為八百里秦川,周圍四關環抱,宜守宜攻。我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的王朝夏朝就在陜西建立了扈國、駱國等城市。周武王在陜西建立了周朝都城,陜西的的經濟進一步發展。此后,又有秦、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個王朝先后在陜西建都,時間長達1100多年。帝都所在,當然要屯以重兵,維護京畿安全。這就使陜西能夠在許多戰亂頻仍的年代仍舊能夠保持較為安定的局面,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更為商人們的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大背景。 此外,古時陜西優越的自然條件也是那里商業繁榮的一個重要因素黃河流經陜西,流域面積占整個地區面積的65%。肥沃的沖積平原為那里的農業生產創造了先天的優越環境。農產品的豐富,百姓的富足,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即使唐朝以后的帝王不再把都城定在陜西,陜西作為北方屏障仍然是統治者關注的重要地點,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這里的軍事。 宋朝以后,中國經濟中心南移,曾經是全國經濟政治中心的關中地區成為邊關重地,整個陜西也失去了漢唐時期在全國的顯赫地位。明朝建國后,政治局勢逐漸安定,再加上當時政府在全國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陜西經濟逐漸恢復興旺,為陜西商幫的崛起創造了一個優良的大環境。
茶鹽專貿,榮耀興起?雖然陜西自古就有商人經商,但是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商業團體。陜西商幫的正式形成是在明朝時期。最先發展起來的陜西商幫是緊相鄰接的西安府三原(鹽業)、涇陽縣(咸陽茯茶)和屬州同州的朝邑、韓城縣等地的商人組成的。這一時期,咸陽茯茶、食鹽兩種商品成為陜西商幫財富積累的兩大基點,許多著名的陜商一手販鹽,一手賣茶,開始了集團化、多樣性的貿易經營。 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陜西地區的邊防在陜西實行了“食鹽開中”、“茶馬交易”等特殊的經濟措施。陜西商人抓住了這些機會,充分發揮自己在地域和物產上的優勢,形成了以涇陽、三原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為勢力范圍,輸茶于隴青、販鹽于川黔,名震全國的商業資本集團。 政府的措施鼓勵著陜西商人不斷地把自己地區的食鹽、馬匹等物品運往內地銷售,同時把內地的物品如咸陽茯茶等販運到陜西,轉運關外(明代以陜西省為邊關)。陜西商人一內一外,靠販鹽起家,靠賣茶興旺。 這里不得不提到仿佛專門為陜西商幫量身定制的“茶葉開中”政策。明代陜西地處邊疆,緊鄰韃靼、瓦剌(根據不同歷史時期有變化),邊外少數民族以游牧為生,吃牛羊肉,喝奶酪需要咸陽茯茶去油膩助消化。他們素產牛馬卻不產茶。而冷兵器時代,戰馬是基本的作戰工具,中原卻不產戰馬。為了解決邊外少數民族對咸陽茯茶的需求,又滿足中原王朝對戰馬的需要,弘治三年(1490),明朝政府將“食鹽開中”政策移植到邊茶管理,對陜西實行“茶葉開中”,即特許陜西商人經營“茶馬交易”,將陜南所產咸陽茯茶販運到西北邊關,主要用于交換戰馬。明代《洮洲廳志》有專門記載“立市茶法,命秦隴商領茶引,采茶于漢,易馬于番”。 當時,陜西各大茶號每年春季都會派分號在湖南安化收購茶葉,裝船經洞庭湖入長江,由長江入漢江,再由漢江進丹江,到龍駒寨起旱,用騾馬馱運到咸陽加工制作,使整個咸陽城都彌漫著茯茶的芬芳,每年所制茶磚不下4100萬斤。
研究陜西商幫的著名學者李剛認為:“明代是陜西商幫在從事中西部邊地貿易中急劇勃興的時期。明王朝在陜西實行的‘食鹽開中’、‘茶馬交易’等一系列特殊經濟政策,刺激陜西商人在食鹽販運、邊茶轉輸等幾個有關國計民生的大宗商品流通領域異軍突起,形成縱橫全國,聲振南北的西部商業集團,并在明代前中期的幾百年里,位列各大商幫之首。”?開拓西北,走向鼎盛?陜西所處的溝通南北、橫貫東西的優越地理位置為陜西商人販運貿易提供了先天條件。陜西商幫由于地域上的便利,一直在中西部貿易通商領域中占據著優勢的地位。 尤其在清朝時,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后,為了加強那里的統治,大力發展內地與新疆地區的貿易,甘肅是內地通往新疆的必經之路。陜西商人發現了這個商機,認定在這里進行貿易一定會有豐厚的利潤。于是,一時間,大量的陜西商人開始到甘肅去經商。那時,活躍在甘肅、新疆商貿中的諸多內地商人,以陜西商人居多。《新疆志稿·商務志》中說:“其東自嘉峪關趨哈密為一路,秦隴湘鄂豫蜀商人多出焉,其東北自歸綏趨蒙古為一路,燕晉商人多出焉。”陜西商人以哈密為中心,形成對新疆北路貿易壟斷經營三百年之久的繁盛局面。 陜西通往新疆的商路還是絲綢之路最為重要的一段,在這條路上有很多方便商人往來的驛站。陜西商人憑借著驛道交通的便利,將甘肅地區許多大受內地人士歡迎的特產販運到內地銷售,比如皮毛制品、瓜果、牲畜等等。同時,他們還將甘肅地區比較稀缺,而內地又十分豐富的商品販運到甘肅以至新疆各地去銷售,比如咸陽茯茶、手工業制品等等。從這些貿易中,陜西商人賺取了高額的差價。 咸陽茯茶貿易在陜西商幫的發展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陜西的大茶商馬合盛是陜西商幫進行咸陽茯茶貿易的一個縮影。馬合盛主要在西北地區經營茶貿易,總店設在甘肅蘭州附近。馬合盛茶號在清朝中葉最興旺,曾因給朝廷捐獻10萬兩白銀,被朝廷授以“護國員外郎誥封資政大夫”的稱號。“馬合盛茶號”主要是把咸陽茯茶販運到西北地區來,進行銷售,或者以茶交易馬匹、皮毛、藥材等。出茶前,茶號總商先向省政府財政廳請領茶引,辦理茶票,交納稅款,備案后即行經營。總商除掌握市場銷量、購銷行情外,還要研究用茶民族的生產生活變化,以達到購銷兩旺的目的。待咸陽茯茶收購完畢之后在對進行包裝,進而通過水陸交通運輸到西北地區。?時代沖擊,逆時而衰?清末民初,是一個歷史巨變的時代,也是陜西商幫最后的落日余暉。這段時間,陜西商幫內外交困。 在內,波及西北五省的陜甘回民大起義,幾乎使陜西商幫積聚了多年的社會財富毀于一旦。動亂中,向來具有鄉居傳統的陜西商人在故鄉遭遇滅頂之災。因形勢所迫,大量營業資本轉化為軍費開支,陜西商幫經濟實力遭到嚴重削弱。 在外,鴉片戰爭后,洋貨逐漸進入內陸,一步步擠壓了陜西商幫的優勢產業生存空間。以咸陽茯茶為例,俄國商人大舉出資直接把制茶工廠開在了漢口,采用機器壓制的方式,大幅降低生產成本,生產更加符合新疆(主要是哈薩克族)和俄國市場喜好的茶磚(紅磚茶為主),陜西商人的轉口貿易受到巨大沖擊。 更致命的是,此時的陜西商幫做生意、搞經營失去了過去的敏銳度和創新性,已經沒有誰能挽救一個商幫的沒落了。
因《那年花開月正圓》一躍成為網紅的安吳寡婦周瑩正是這一時期陜西商幫的縮影,她在守成夫家吳蔚文留下的產業之外,有史可考的、最為著名的有兩件事:第一,向西逃的慈禧太后進貢十萬兩白銀,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第二,仿效北京紫禁城格局,營建工程浩大的豪宅。捐官和置地,這也是陜西商幫當時的普遍做法,前文提到的“馬合盛茶號”也是如此。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同時期的寧波商幫,他們一方面主動采納資本主義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中國最早將效率低、速度慢、承載量小的沙船運輸業發展為輪船航運業,另一方面將傳統的錢莊業轉型為近代銀行業。
兩相對比,雖然有些事后諸葛,但我們就能夠知道,陜西商幫已經被時代放棄了,而事實的確如此。陜西商幫對自身社會地位及奢靡消費的強烈專注,使其對近代中國形勢變遷反應遲鈍,仍拘泥于傳統商業經營。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所向披靡的時候,陜西商幫因其濃厚的封建保守性導致最終衰落解體。
周瑩,一個傳奇女性,唱響地卻恰好是一曲時代的挽歌。????
(來源:中國茶葉流通協會 更多好文請關注普洱茶吧微信公眾號:puertea8;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8cn)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