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普洱茶是中國茶中特殊的名牌品種。兩者之間似乎聯系不上。但仔細分析起來,它們之間卻有著內在聯系,值得論述一番。
一、孔子與茶文化
中華文化光輝燦爛,百花爭妍。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最引人注目的、最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是每個中國人都熟知的孔夫子。孔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中華傳統文化包括精神的、物質的各個方面。在物質文化中,自古以來百姓們“開門七件事:米、面、油、鹽、醬、醋、茶”。在每日必備的七件事所包括的食物、佐料和飲料中,茶是飲料中唯一的一項。種茶、制茶、品茶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項大事,自然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
我國茶的歷史由來已久,陸羽《茶經》中記“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可知遠在大約公元3000年前,中國人已發現茶。茶這種飲料一經發現,便顯示出它特有的功能。《神農本草經》記“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搜集了自古以來勞動人民所積累的藥物知識編輯而成一部藥物學的書,(古時茶也叫茶,槚、茗、荈等)它說明我國利用茶葉治病的歷史至少有4000年。其實在先秦古籍《詩》、《書》、《禮記》、《爾雅》等書中,已有多處記載有關茶的資料。如果這些記載還不太直接的話,筆者最近在古籍中找到更確切的記載。明版《兗州府志》記:“蒲園:在城東門外。季文子所樹六槚(茶)處也。襄公十九年,享晉國六卿于蒲園,賜之王命之服。”依此查到《左傳》襄公十九年記:“(魯)公享晉六卿于蒲園,賜之三命之服,軍尉、司馬、司空、輿尉、侯奄,皆官一命之服。”
季文子是魯國的當政大夫,多年來在魯國專權,經濟實力強大,他家中能有一座大花園(蒲園),很有可能這座大花園里不但能種下六棵大茶樹(槚),還能在樹下召開過一次大型的國際會議,會后依照不同地位給予各種賞賜。可知此樹已長大成材,種植時間至少也要提前幾十年或百余年。這一時間早于孔子幾十年,又在孔子的故鄉,這種茶樹之葉可飲,由此可推知孔子曾飲過茶。再往后看,今日山東曲阜衍圣公府(孔府)后花園東北部有一棵樹,多年來被人們稱作“茶樹”,每年將其葉采摘下來曬干后,府內上下飲用,可知孔子后裔多年來也有飲茶的習慣。
孔子飲過家鄉的茶,他對中國各地,尤其少數民族地區的茶是什么態度呢?這可從他的民族觀中看出端倪。
哲人孔子不但創立了一套學說,還提出過一套治世的方案和主張,其基本內容是用協凋、穩定的方式達到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治理一個國家如此,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及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也是如此。當時魯國周圍及全國各地散居著許多少數民族,孔子都主張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他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承認各族的存在;他認為“先進于禮樂”的人,即使是來自農村的、來自邊遠地區的“野人”,也要向人家學習;他推崇泰伯
的“至德”,認為少數民族中也有佼佼者;他要“乘桴浮于海”,主張各族之間加強聯系,平等交流。當時中原稱作華夏族,對四周少數民族的稱呼也各自突出其特點,并無誣蔑之意。如東夷之“夷”,似一人背弓,說明古時東部人發現弓箭,開始狩獵經濟,走在文明前列;西戎之“戎”,是一件兵器,體現西部人在向自然與人世間斗爭中勇武的性格;北狄的“狄”字是指一種有力的鹿,亦示捕獵動物為北方的特點。至于南方的“蠻”字,采取自《詩經》。《詩·小雅·綿蠻》之序記“綿蠻,微臣刺亂也。大臣不用仁心,遺忘微賤,不肯飲食教載之,故作是詩也”。此詩是對那些不關心群眾的大臣們的諷刺之作。用一種很可愛的小鳥飛到山丘上當作比喻來說明此事。《山海經》記“崇吾山有焉,其狀如鳧,一翼一目,名曰蠻蠻。”《周禮·夏官·大司馬》疏:“蠻者縻也。縻系之以政教也。”可知蠻字系依一種小鳥的代稱,并無誣蔑之意。公認為闡發孔子,儒家思想的《禮記》之《王制》篇,在記述東、西、南、北四方少數民族的特點后,又記“中國夷蠻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很明確地提出各族的日常生活、日用器具、民間習俗各自不同,應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由于五方(中國及四方)之民居地各異,相互交往不多,“言語不通,嗜欲不同”,就要想方設法讓他們之間達到互相交往、加強聯絡,以“達其志,通其俗”,共同發展。《王制》中的“和味”如果與云南的普洱茶聯系起來,也應該有一種大時空文化的貫通。
綜上所述,孔子與普洱茶不是沒有關系,將兩者聯系起來論述,是有道理的。
二、普洱茶與
的產地普洱縣出發,經大理、麗江、迪慶、德欽到達昌都;一條是由雅安出發,經滬定、康定、巴塘,到達昌都。兩條古都從昌都會合后,再抵波密和拉薩,然后輻射到藏南的澤當及后藏的江孜、亞東等地。今天,隨著社會進步,交通發達,公路及航線均可由昆明到達西藏,但當年“鐵杵之擊地,青石道上猶有坑窩如陣;而重負之壓肩,二郎山中風雨玄黃……”的說法,仍然留在歷史記載中。茶馬古道體現出藏族與漢族、白族等民族的團結。尤其在今雅安蒙頂山山腳的名山縣新店鎮中,還保留著當年的“茶馬司”。這個自宋朝以來就管理茶馬交易的機構,仍然銘記著當年茶馬古道的輝煌,人們至此還能聞到普洱茶的余香。
三、孔子與普洱茶
茶與咖啡,可可并稱為世界三大無酒精成份的飲料,但茶的功效卻更大些。古時許多書上說到茶的功能。如《神農·食經》記:“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華佗《食論》中記:“苦茶久食益意思”。陶弘景《雜錄》記:“苦茶,輕身換骨”。《本草》之《木部》記:“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氣消食。”《本草》之《茶部》記:“苦菜,一名荼……令人不眠(即可使神經興奮)”。茶還可以治病。《枕中方》記:“療積年瘺,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搗篩,煮干草湯洗,以敷之”。《孺子方》記:“療小兒無故,驚蹶,以苦茶、蔥須煮服之”。甚至宋人王安石論民不可一日無茶。他在《議茶法》中說:“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而今官場所出,皆粗惡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販者。夫奈民之所苦而使得食,則嚴刑竣法所不能止者,故鞭撲流徒之罪未嘗少而私販,私市者亦未嘗絕于道路也。”王安石把整頓茶市場當作其推行新法的重要措施之一。今日學者文懷沙對茶又發高論,他說:“當今世界,有兩種文化,一種是清醒的文化,一種是糊涂的文化。糊涂文化的代表是酒,清醒文化的代表是茶。鄭板橋題過‘難得糊涂’,我說難得清醒。酒是糊涂的文化,如何能為大眾所接受呢?因為人總是生活在矛盾之中,為了逃避矛盾的困擾,不得不有意使自己置身于糊涂的心態中來解脫痛苦。然而人總不能永遠處于糊涂的狀態,更多的時候需要清醒,這就需要借助于茶。……茶使人清醒,使人理智,使人文明……正是因為這個道理,生活在商品社會,人們生活、工作中的種種矛盾更多更復雜,更需要清醒。”
確實茶是人們強身健體、益智祛病的理想飲料,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楓曾撰文《倡導茶為國飲》。文中說:近年來人們評國花、國鳥,卻未評“國飲”。“可能茶作為中國的代表飲料,太理所當然了,以至于無需評比。”“如果從茶發乎神農氏算起,那五千多年來,茶已深深地融入每個人的生活。開門七件事,米面油鹽醬醋茶,你可能缺米少油,但你不可能沒有茶。幾千年的飲茶史,造就了茶為中國第一飲料的地位。……在新世紀,
茶的價值又得到新的發展。‘萬藥之本’隨著科學的發展,得到新的印證。飲茶已成為世界公認的長壽之道。對茶的開發,已超出飲食本身的范疇,而與現代醫學、生物學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飲茶,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種新世紀的健康社會主流方式。”
儒家思想的締造者孔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而且是特殊的,在同類事物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種,當然應該打上孔子牌。孔子主張“禮”,飲茶是一種禮儀行為,歷代人們飲茶均按禮行事,依禮敬茶待客,茶道是一種禮儀行為。孔子主張“仁”,就是“愛人”、“敬人”,正確處理各個方面的人際關系。通過飲茶正好貫徹這種“泛愛眾”“恭、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的行為,一種博愛精神。孔子主張中庸,做事恰到好處,茶正是一種對人無刺激又使人興奮的清醒飲料。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和”,通過飲茶更可使人身心得到和諧,人與人之間致和。總之,中國茶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從未離開過先哲的和、合之道。飲食專家王賽時曾說:“我們可以借用歷史的光環,照耀傳統文化的每一片園地。”茶文化這片悠久、龐大又極具中國特色的園地,當然需要先哲思想的光環照耀,孔子與茶,一個精神概念,一個物質概念,得以結合,相得益彰。飲茶不僅是一種味覺享受,也體現一種高尚的生活情趣,飲茶不僅是一般的家常日用必需,也是一種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特點的生活方式。同樣,在經濟全球化的新世紀,在市場化的今天,飲茶不僅是一值得提倡的良好時尚,也是一種體現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利用茶德來促進中西交流,都十分得體。普洱茶是茶中極品,不論從物品的質量上,還是從歷史的傳承上,都非一般茶品可比,它可以說是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飲品,因而和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哲人孔子結合起來,打出孔子與普洱茶的優秀品牌不正是順理成章嗎?文/駱承烈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