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河,1935年出生于臺灣南投縣,祖籍福建漳浦。現為天仁集團總裁、天福集團總裁。一個曾連續相親三次都沒人要的窮小子,卻能坐上臺灣茶業的頭把交椅。
一個因“證券風波”而一敗涂地甚至差點破產入獄的臺灣老人,于58歲高齡進軍祖國大陸,打造出“天福茗茶”這樣首屈一指的茶業品牌。
他,就是天福集團總裁李瑞河。一個在茶中演繹人生傳奇、同時把中國茶推向世界的風流人物。
把吃苦當吃補
李瑞河出身于茶農世家,從小就與祖母等勞作于茶園間。年幼時每逢采茶季節,他就為采茶的父親和叔叔伯伯們送茶水,當他搖搖晃晃地走近茶園時他總會吆喝起來:“大家來吃茶喔!”
“我們當時的吃茶其實是喝茶梗泡的‘排骨茶’。”李瑞河回憶說,“當時種茶的人多,
的人少,我們家跟一般農民一樣都很窮,甚至一家人舍不得喝茶葉泡的茶,那些都留著賣,這正是所謂‘燒瓷的吃缺碗’。”
令他印象更深的是,有一次一位茶商到他家收購茶葉,當時天快黑了,正好是晚餐時間,眼看著茶商舉棋不定,李瑞河的母親就把客人留下,并且含淚宰殺了一只一直留下來下蛋的老母雞。茶商酒足飯飽之后,才向李家收購400斤茶葉。茶農的賣茶難,母親的揮淚殺雞畫面,李瑞河歷歷大目。
長大后,李家為了生計棄農從商,舉家搬遷,開起了一家小茶店。李瑞河作為長子承擔起家庭經濟重任跑起業務,用一部腳踏車跑遍高雄、臺南等地。每到一個陌生的村莊,李瑞河都會“入門看人意,入山看山勢,見農說農話”。有時候看到主人家里小孩在做功課,他會關心一下書念得怎樣,小孩有不懂的地方,他還會順便拿起紙筆指導一下。“我反對強勢推銷,在賣東西給別人之前,要先學會關心別人。”李瑞河說。
慢慢地,李瑞河以自己的勤勞和誠懇打開當地市場。當然,商場如戰場,隨著市場的開拓,李瑞河觸及了一些同行的利益,甚至受到威脅“再去找他們,有你好看的”。對此,李瑞河的父親一直教導他以和為貴。
21歲那年,李瑞河入伍,部隊生涯又給李瑞河上了一課,最苦的時候21天沒洗澡。但他把吃苦當作進補,把“被管理”當作是“學習管理別人”,他說“差使別人之前,要先學會差使自己”。
三次相親沒人要
夸下海口促輝煌
成年后的李瑞河身材挺拔、五官端正、一表人材。然而他卻一直沒找到對象。25歲時連續相親三次均以失敗告終。無論是售票小姐,還是代課老師都以“賣茶的沒前途”、“家庭不富裕,弟妹多負擔重”等理由拒絕了他。李瑞河解釋說,當時兄妹共有9個,全家人就靠一個小茶店吃飯,人家一打聽都嚇一跳。當然,相親的失敗跟他埋頭工作,沒有積極主動追求對方也不無關系。26歲時,一戰友實在看不過去,為他介紹個對象。剛開始,女方家長一聽說他家情況就拉下臉。不過這次李瑞河沒有退縮,而是壯大膽提親:“我們家世代種茶,雖然兄妹多,但我打算以后讓每個人都開一家茶行,我們9個兄妹一人開一家,那九家茶行就可以組成一個大公司,讓你女兒當老板娘······”準岳父聽后哈哈大笑:“年輕人,有氣魄!”
就這樣,李瑞河定下終身大事。結婚后的1961年11月10日,26歲的李瑞河率先在臺南市西門路開第一家茶行——“天仁茗茶”。開店成本4萬元臺幣中,有1.2萬元臺幣是岳父交給女兒帶到李家的,還有8000元臺幣是妻子變賣首飾的錢。肩負著那份親情和責任,李瑞河破釜沉舟,立誓要“汗洗臺南”,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軍人精神去兌現他的諾言。14年后,李瑞河果真在臺灣開了9家“天仁茗茶”,后來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他的店遍地開花,而且創辦天仁茶廠、天仁茶園、陸羽茶藝中心等,當競爭對手感受到他的威脅時,他已是勢不可擋,奇跡般地創建了資本額逾40億元的天仁集團。
商海浮沉,失敗不失志
1988年8月8日上午8時8分8秒,李瑞河與8位董事一起為天仁證券公司開幕剪彩,讓他刻骨銘心的是,那一長串“吉利”的數字并沒給他帶來好運,而是噩夢的開始。兩年后,臺灣股市崩盤,天仁證券因從事丙種墊款,出現30億的財務損失。這對再有錢的人都是個晴天霹靂。出事后的連續7天,他幾乎癱瘓在家,一下子蒼老了許多。
為了避免引發更嚴重的一系列問題,一周后他還是提起精神處理危機。在記者會上,李瑞河坦承過失,并承諾:愿意用名下的財產來償還債務,寧可做一個清清白白的窮人。其落淚坦白的照片成為第二天各大報的頭條新聞。隨后他辭去一切職務,變賣家產抵債,包括在美國的一幢房子。為了恪守“成功的榮耀全體共享,失敗的責任我肩獨擔”的信條,他還一人獨擔司法追究,好在不用服刑。他的誠信,他的重情重義,使他失去萬貫家財的同時也贏得了尊重和信任。“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的這句話讓我看到了大陸市場的希望。”李瑞河說,經過1990年到1992年兩年的療養期,他重新振作,而誘發他人生第二春的,正是祖國大陸12億人口的大市場。后來的事驗證了一句古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的事跡也成為閩南歌《愛拼才會贏》的最好注腳。
?
1993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瑞河籌集到1000多萬元人民幣后躊躇滿志地轉戰大陸。由于在大陸是從福建起家,他把公司起名為“天福茶業公司”,打算產茶做外銷。然而新的事業剛開始,打擊又來了:生產的第一批茶從東南亞轉運回臺灣時,因政策原因被海關扣留4個貨柜的茶葉,損失1000多萬元臺幣。
出師未捷,李瑞河沒有氣餒。而是調整經營策略,轉型做內銷。這時候他表現出來的不是“老邁”而是“老道”,用他的話說是“在臺灣行銷茶業數十年,經驗豐富,來大陸駕輕就熟”。在福建立足后他搬出以前積極的經驗,迅速向全國擴張,由點到面。如在某大都市的鬧區設點,在實踐中培養服務人員,之后提拔優秀人才為店長,再派他到鄰近區域開設店面,一間變兩間,兩間變四間······
他先后在中國大陸各大、中城市開設1300多家“天福茗茶”直營連鎖店,在福建、四川、云南、浙江、江蘇等省建有14家茶葉及茶食品工廠、2家茶博物院,3個高速公路服務區、1個“唐山過臺灣”石雕園,全球第一所茶專業高校——天福茶學院。“天福”獲為“中國馳名商標”,是全國獲此殊榮的第一家茶業企業。天福集團集茶業生產、加工、銷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為一體,是當前世界最大的茶業綜合企業。
2011年9月26日公司股票(天福06868.HK)在香港證交所主板上市。
以茶會友,以情留人
李瑞河在臺灣茶界稱王用了幾十年時間,而在大陸這個十幾億人口的遼闊土地上馳騁,他卻用不到十年的時間。他的成功秘密何在?李瑞河概括為“自助、人助、天助”。他說自助是前提,人助是紐帶,天助是機遇。
“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國時有桃源三結義,有三個好漢就可以打造一個王國。”除了自已努力和把握機遇外,李瑞河最看重的還是“人”與“情”。
其實李瑞河在臺灣時就與不少高官稱兄道弟,來大陸后又巧妙運用茶業經濟與政治的結合點,長袖善舞。曾有人借政治色彩問他“你到底是穿什么顏色衣服的”。李瑞河巧妙地說是“茶色”。他解釋說,紅、綠、藍調配一起,就是茶泡出來的顏色。“茶是和平、和諧的飲料。”在李瑞河看來,茶能調和人際關系,能讓你在寒冷時知道溫暖、在得意時學會平靜。他說,不要小看茶這種農產品,運用得好,它可以助你以茶會友,廣交四海朋友。他補充說,人應該嚴謹而不失幽默,茶是個很好的介體,否則越老會越沒人緣,越沒人緣會越懶。
有一次,天福女員工泡茶時,李老詢問她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有沒有男朋友,還贊她幾句。他說:“像這樣,關心一下人家,開開玩笑,又不用付錢,卻利人利已。”
類似的事例舉不勝舉。李瑞河說“把員工當作自家人,這就是我的用人之道”。正因此,天福的管理被譽為“有人情味的管理”。而天福的企業文化和茶文化也隨著“天福茗茶”這一品牌漸漸深入人心。惟一令李瑞河感到不足的是:“不夠腳手(閩南語,意為不夠人手)”。
21世紀是中國茶的世紀
如今,天福茗茶、天仁茗茶兩大名牌正風靡世界,天福茶博物院也成為目前規模最大的茶文化基地,而天福茶學院則是全球首個專門培養茶專業人才的高等學府。李瑞河,不僅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經銷商,也是茶文化積極推動者,業界有“世界茶王”之稱。
說起近年來茶界群雄崛起,競爭激烈,李瑞河坦然笑道:“競爭雖然讓人討厭和緊張,但對我們長期投資者來說不但沒什么影響,反而更有利。”他說關鍵是共同把蛋糕做大。隨著大陸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會喜歡上茶這種健康的飲料。
他還分析說,一個國家的國飲與國家政治、經濟、人文是有密切聯系的。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英國人向世界行銷紅茶,因此才有“立頓”;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因此才有“咖啡、可口可樂”;而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因此中國的茶必將香飄四海。為此,李瑞河一邊布點全球,積極備戰,一邊期盼國富民強。他說,反過來,茶也會影響一個民族。“日本人彬彬有禮,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作用。對于中國,我希望中國的茶道能塑造一個富而好禮、祥和樂利的‘大同社會’”。
天色漸晚,天福茶博物院通過廣播播放《感恩的心》。李瑞河說,每天下班時間都會播這首歌。他說他這一生想感謝的人太多太多,也希望人們活著能心懷感恩。
李瑞河道:為人當心善志遠,真正的偉大是平凡的,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的,真正的力量是溫和的······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