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年間(1110年-1118年),宋徽宗趙佶已經在位十多年了,他還記得有一年的十月初二,文武百官在集英殿為他賀壽,當時遼國、大夏國、高麗也派遣了使者參加。這樣盛大的場面吃的卻很簡單,每人面前除了飯前的幾種“看食”外,只有幾個小碟子,擺著生蔥、韭、蒜和醋。下酒菜雖有多道,但也很簡單,九盞酒后便上主食,最后曲終席散。這與唐代流行的奢華盛宴相比,簡直寒酸得可憐!難道趙佶知道節儉治國的道理?其實不然,在位的這些年,他足足花掉先帝辛苦積攢下來70%的國庫,典型的一個敗家子。真正的原因在于先輩們留下了節儉的祖訓,他不敢越制罷了。
既然在飲食上不便講究,趙佶便在飲食的器皿上下工夫。他喜歡欣賞“看食”,這是一種工藝菜,用北宋官窯、汝窯、定窯、鈞窯的精美瓷器盛裝,相得益彰,可以刺激食者的胃口。不僅如此,他還羨慕蘇東坡、蔡君謨等文人們“斗茶”茗戰的佳話,常常邀請蔡京等寵臣“斗茶”。
宋代的茶葉是制成半發酵的膏餅,飲用前先要把膏餅碾成細末放在茶碗內,沏以開水,因此稱為“點茶法”。由于點茶技藝性、表演性強,自唐末五代起,就從福建興起一股“斗茶”之風。趙佶熟知斗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是“色”與“浮”。“色”,以茶湯面色鮮白為上。點茶之色,一般有純白、青白、灰白、黃白數種,以純白為上。而斗“浮”比斗“色”更見功夫。斗浮即要乳花浮起后著盞不落,先露水腳,水痕先出者為負。斗茶最重“烹新斗硬要咬盞”,要使乳花像固體那樣咬住盞壁,凝而不動。這就對茶具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當時福建建窯燒制的一種黑釉茶盞,釉面呈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的,被稱為“兔毫釉”。兔毫有黃、白兩色,稱“金兔毫”、“銀兔毫”。趙佶喜歡銀兔毫,覺得白色的兔毫映襯在青黑釉色上,顯得格調品位更勝一籌。為此,建窯專門為皇家燒制了“供御”和“進盞”的瓷器。
這座位于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的窯場,從晚唐、五代始燒青瓷,其胎質為烏泥色,由于宋代斗茶的盛行,建窯改以生產黑釉茶盞為大宗。聰明的窯工經過無數次的反復實踐,利用釉中所含氧化金屬的呈色原理和窯溫火焰的機理,燒出了富有變化的結晶釉和窯變花釉,有的在黑色釉地上呈現出條狀和油滴狀結晶,有的燒出窯變花釉如玳瑁,有的把剪紙圖案燒在釉內,此外,在黑釉上用刻花、劃花、剔花、印花裝飾技法予以美化,使建窯的產品豐富多彩。當時很多日本僧人到中國留學,將建窯的黑釉產品帶回國,對日本陶瓷藝術也產生了很大影響。(滕磊)
相關熱詞:
福建
建陽
佳器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