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紫砂語脈脈泥壺情 (1)
拳拳紫砂語脈脈泥壺情
文/何道洪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隨著紫砂業的不斷發展,紫砂茶具漸已成為古老東方民族藝苑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近年來,隨著茶文化和陶文化的進一步推廣,紫砂茶具更是飲譽海內外,成為文人雅士竭誠摯愛,熱切追求的藝術珍品,一件樸實的泥壺,何以如此登上大雅之堂而眾首翹之,此中不僅有著紫砂的樸質真情,更有一番泥人的拳拳心語。權且從砂壺的藝史源流話起。
紫砂陶的起始,根據一些史書記載,可追溯到北宋年間,如梅堯臣《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詩,其中有語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此句不僅說明宋元間已有紫砂器,更顯示了文人也給予了紫泥以詩意的頌贊。明萬歷年前的供春,是紫砂藝史上第一個被記載下名字的大師,據明末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中〈創始篇〉記載金沙寺僧是第一個制作紫砂器的人,但并非專業陶工,供春于金沙寺僧學得制陶術而漸起制陶。供春活動的期間自十六世紀初期至中期,與此同一時期稍后也起始了一些紫砂名家,如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李茂林等人,促進了宜興紫砂壺的興起發展,陶藝也日臻完善,董翰始造菱花壺式,以自然植物花卉圖案,配合筋紋線條,用寫意手法而成。趙梁則匠心于提梁式茶壺,起始了氣勢大方的造型風格。此后又有時大彬、徐友泉、李仲芳、歐正春、蔣伯荂等名家出現。時大彬制作從大壺到小壺各種不同風格造型茶壺。李仲芳擅于書法,徐友泉、歐正春與同期的陳仲美同以仿古銅器見長,仿各種古玩器,如花杯、酒壿、祭器等。從供春開始到此這一時期的紫砂壺,已不僅是生活日用器皿,而開始實用與藝術并蒂的發展,百花壺風,百家爭鳴。
到了明末清初,宜興紫砂進一步發展,技藝也更加提高,如陳用卿、惠孟臣、陳子畦,他們的作品不限于壺,也以各種風格的技藝制作了其它文房擺件、花瓶及盆類,并開始了我國陶瓷史上的外銷。從康熙中期開始到干隆晚期,紫砂藝術的發展得到了一度的繁榮。此間名家有陳鳴遠、史繼長、陳漢文、王南林等,尤以陳鳴遠為代表,其作品從壺類、文房類到自然果類,都賦諸了一定的藝術心脈,從而推進了紫砂藝史的進一步提高和發展。陳漢文作品側重于仿古而見長,如杯型器、商周祭器,其工藝表現著重于條線的起伏結構,表現出了沈穩而厚重的氣勢。咸豐年間,砂壺開始商品化,參加一些國際博覽會,如程壽珍的掇球和仿古壺。此期間自俞國良之后到三○年代相繼名家有︰馮桂林、程壽珍、任淦庭、蔣燕亭、王寅春、吳云根、裴石民、朱可心、邵全章等,他們使歷代紫砂藝術進一步的推進發展至今。
歷代紫砂藝術的發展演進,匯集豐富了幾百年來的紫砂藝術寶庫,推進提高了獨特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隨著茶事溶入人類生活的需要,紫砂陶藝成為了人們陶冶心靈情操,提高文化藝術修養的良師。
藝人們以獨特的成型技法,取源于生活,貫穿于生活,超出于生活,以各種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紋形體,用匠心的慧靈,塑出了紫砂的心語。
一件佳美的作品,必需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備,就實用性而論,自古已有多詞贊美紫砂,有語曰︰「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蘊」。說明,紫砂性能的宜茶性,同時是壺,必需把手舒適,出水流暢,穩重得當,用之賞之兼備。就砂壺藝術性而論,又需千變萬化的造型,精湛熟嫻的技藝,深邃豐富的內涵三者合而為一。
紫砂陶藝的造型千變萬化,體現了藝人匠心獨運的創造才能,我們今天聽見的各種藝壺的巧思之作,按其不同形態特征,可分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紋形體三大類。
幾何形體由各種不同的曲弧線或直線構成圓器、方器。圓器柔括樸玉,曲折圓潤,顯示一種活潑柔順的美感。方器則線面平整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新茶初上市好茶須待時10-09
· 晚上喝紅茶也能睡得好10-09
· 晚清廣州的茶樓風情10-09
· 金玲瓏:風情洋溢的茶餐廳10-09
· 茶餐廳吃出南國風情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