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肌理 感受泥性 (1)
以新的思維手段展現今日紫砂新內涵
文/宜興 吳鳴
紫砂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尋求一種純,一種凈,如同對玉的要求一般。對于好作品,人們不容許有絲毫瑕疵存在,這是高質量生活追求的必然,也是宮廷貴族的審美遺記。比如一把壺,它不應有鐵質點顯現,不應有顏色之偏差,要在使用過程中能體現養壺的特性,融入人的觸摸情感。因此「純」和「凈」成了紫砂的一個特質,一種追求,一種內涵,一種風骨。一個不成文的審美準則,衡量紫砂的一個圈。顯然這有它自身的道理,但過份的偏面追求,卻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生動、隨意、輕松的東西,流于呆板。
探索紫砂新泥性和肌理變化
如果關注一下其它陶瓷,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恰恰與我們平時所要求的不盡相同。如采用柴燒、樂燒或其它燒成,或加上一些其它黏土和釉藥,在同樣的陶質上會顯現出不同的色彩,在窯內氣氛的流動中留下偶然的、永恒的差異,這種對比和自然過渡確實能產生奇異的美。
記得日本美濃國際陶展上有過一件金獎作品,顏色深沉但變化非常豐富,猶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層層疊疊的變化,經歷了大自然多少年的風風雨雨,斑駁得異常美麗,深深被它感動。當時我想,我是做不出那種效果的。其實這種感覺并非僅僅是靠做出來的,而是靠燒成后的泥土變化,那種偶然的燒成變化或反復多次燒成后形成的滄桑感,是無法人工做的。像霍去病墓石刻如果剔除時間風雨的歲月積沉,就不會如此豐厚,而且人工做作痕跡易導致俗氣流生。
探索紫砂新肌理 回歸美的本質
實際上已有些人意識到這些問題,借鑒一些其它陶瓷的燒成方法,來尋求紫砂的潛在變化,這些試驗帶來了意外收獲,但如常言所說:有得必有失,找到了豐富變化,跑掉了純凈,特別是用作飲具時,無疑丟失了優勢。當然作為其它題材會有巨大的潛能。所以我在想,是否能找到一個辦法,既可以在色彩上、外觀上求得到一種變化,又不失紫砂固有的純凈及由它而生的親近,于是就有了最近一系列探索紫砂新的泥性和表面肌理變化的作品,以印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有道理。
這個過程是有趣和令人欣喜的。當我按心理所思,用幾種不同的泥或砂摻合,搭在一起時,呈現出一個個不同的蒼蒼茫茫的圖景,猶如大自然的山川河泊在紫砂特有的深沉下積淀;有色彩的變化,在最后的壓理下所顯現的肌理光毛對比,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美,既不失紫砂本質,又相異于傳統形式,若即若離,又似曾相識,美的本質得以回歸??嗨贾嗯既坏弥且馔獾捏@喜,又是實實在在意內的事。
當我們的前輩在將每個局部處得非常細膩的時候,或許多少產生過那種偶然的觸動,只是他們太專注已擁有的技術以致于忽視了那些感動,失卻了一個跨出圈外發展的機會。技術的重復體現則鎖定了紫砂傳統的語言和風格。供春在塑造樹癭壺表面的紋理時,肯定對自然肌理的流露有過不小的觸動,但他在作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游離之后,又回到原來,歸復于傳統,將之納入紫砂特有的形式而成為一代匠師,自覺不自覺地沖破了匠的藩籬,又形成了另一種匠的意識。這次回歸到底是供春自身的舉動,還是他的后輩們的迂回,現在我不得而知。因為我們現在所見供春壺都是后人的仿作而缺乏原件,由于對歷史了解的局限,我無法依據去下結論,只是如此感受而已。
發掘泥性新內涵 展現今之視角
紫砂形成自己的語言及風格,這其中人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但歸根到底的根本因素還是泥性。泥的性質決定了紫砂的昨天和今天,還將影響明天。它的可塑性造就了現有的語言,又規約了它,事物常常相反相成。它的輝煌代表了過去,是過去人的榮耀,我不知道人們是否都這樣想。作為今天的陶者,應有自己的印記,不能老是反復停留于過去的造型和手法,吃老本,在不失紫砂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新茶初上市好茶須待時10-09
· 晚上喝紅茶也能睡得好10-09
· 晚清廣州的茶樓風情10-09
· 金玲瓏:風情洋溢的茶餐廳10-09
· 茶餐廳吃出南國風情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