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空間 茶的小史 (1)
茗,本指天色較晚時采摘的茶葉,泛指茶葉,又指用茶葉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飲料。
宋人蘇東坡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詩中將好茶比作美女:“仙山靈雨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日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茶樹古已有之。茶樹原產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云南,一說是在西南橫斷山脈以東的云貴高原地區。是誰發現茶的呢?傳說上古的神農氏炎帝“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一說,“黃帝食百草,得茶解毒。”《爾雅.釋木》中記載:“槚,苦荼。”晉人郭璞注曰:“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今呼早取為荼,晚取為茗,蜀人名之苦荼。”明確地描述了茶樹的特性。
茶最初是作藥用、食用和祭祀用,然后才作飲品。炎帝、黃帝中毒,得茶而解之,即是茶的藥用。秦漢時期《神農食經》中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三國魏華陀《食論》說:“茗久食益思意。”漢代之前茶主要用作食品,《詩疏》云:“椒樹、茱萸,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其中以為食。”現在的腌漬茶、打擺茶、油茶、烤茶、罐云茶等,均沿用古習。
茶作為飲品不過二千余年,西漢巴蜀有飲茶時尚,有專用茶具,還有茶市。公元前59年西漢人王褒在《僮約》一文中記載了家僮每天要做的事情,其中有“烹茶盡具,武陽(今四川彭山縣)買茶”,可見當時飲茶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并且茶葉已成為商品,形成了武陽這樣的茶葉集散地。
南朝齊國人王肅投奔北魏,不吃羊肉及酪漿(即牛奶或羊奶),常吃鯽魚羹,渴則飲茶。有一次他拜見北魏高帝拓跋珪,卻開始食羊肉、酪漿。魏高帝感到很奇怪,就問他:“羊肉與魚羹比怎樣?茶汁與酪漿比又怎樣?”王肅回答:“羊是陸產之最,魚是水族之長。羊好比齊魯大邦,魚好比邾莒小國。惟茶不中,與酪為奴。”彭城王拓跋勰插嘴:“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明天我們為你設邾莒之會,亦有酪漿和茶。”后來人們就把茶叫做“酪奴”。
唐朝有一種名茶,產于安徽安慶縣天柱峰。唐朝宰相李德裕有一朋友被朝廷授予舒州(今安徽舒城縣)知州,李德裕對他說:“你到了舒州,天柱峰的茶葉請你寄三數角(角是貯茶器)給我。”那人一到舒州,便連忙托人帶了幾十斤天柱峰的茶葉給李德裕。
可李德裕不受,退還給了朋友。第二年,朋友被罷去舒州知州,臨行前,他精心挑選了幾角天柱峰的茶葉送給李德裕。李德裕高興地收下了,對朋友說:“這茶可解酒肉毒。”說完,他叫仆人煮了一壺茶,然后把茶倒進盛著肉的銀盒子中,蓋上蓋子。第二天早上,李德裕與朋友一起打開盒子,肉已經化成水了。眾人都服其廣識。
唐人喜歡把茶葉加工成餅,用黑茶葉包裹,中間打一個洞,用繩子串起來,便于攜帶,這稱為串茶。
南唐京都開封禁苑有北苑使董源,世稱“董北苑”,善制茶,人以為貴,稱此茶為北苑茶。其后福建建州(今建甌市)鳳凰山所產之茶,亦稱北苑茶。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新茶初上市好茶須待時10-09
· 晚上喝紅茶也能睡得好10-09
· 晚清廣州的茶樓風情10-09
· 金玲瓏:風情洋溢的茶餐廳10-09
· 茶餐廳吃出南國風情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