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茶業的改革發展:(二)茶樹栽培和管理科學技術 (1)
前面說過,茶葉生產科學技術,主要包括茶樹栽培管理和茶葉制造兩個方面的內容,所以,在清末民初我國茶業改革的許多奏折和條陳中,如張之洞提出的“購機制茶”和“購地試種”;之后刑部主事蕭文昭提出的“設立茶務學堂,講求種植,盡地力和使用機器”的補救四術,無不強調種茶和機器制茶在茶業的近代發展中,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實際進行中,一般又都忽略茶樹栽培管理,而表現出專注機器制茶這點上。 在我國茶業向近代發展中,出現專重機器制茶和輕視茶樹栽培科技的傾向原因主要有:一是認為我國茶葉不敵印錫,不是茶葉品質而是加工制作不用機器的關系。用張之洞的話說,“中國種茶之佳,地球無雙”②,甚至一些外商,也認為我國所出茶葉“遠過印度之茶”③。二是英國、荷蘭在南亞采用的茶樹栽培技術,先進的學不起,常規的無學頭。如其茶園耕作管理,有少數已使用機器和馬達之類,這是我國園戶購置不起的,加上我國勞力也較充裕,也無需購機耕種。另外,從陳世璜考察所寫的印錫茶樹栽培技術情況來說①,其播種、施肥和中國也相差不多,只有茶樹修剪,比我國要先進;但其栽種的茶樹系阿薩姆種和阿薩姆與華茶雜交的變種,樹身較高,我國也不能照搬。陳世璜記稱,當時錫蘭茶樹播種,就只有“如種稻谷”那樣育苗移栽一法,而且其具體操作“西歷十一月,先將田一方墾至一尺之深,鋪以肥土六寸,上面再加極細之土四寸,然后播種茶子,入土約深二寸,及至次年二、三月為之分種”,也很落后,至于施肥方面,有些地方也認為肥料有害茶葉品性,不施肥;一般都只施些麻餅,專門提到“種茶專家”的施肥方法,也就是在“茶林內攙種豆莢”,將莢梗埋于土內肥田。印度的茶樹栽培管理比錫蘭還差,有的地方任雜草叢生,至冬天把雜草翻入土中算是中耕施肥。所有上說這些技術,包括在茶園內間種豆科作物,這對當時我國傳統茶樹栽培技術來說,都不是什么新鮮內容,也都是從我國傳去的老方法;所以,當時從國外,我國也確實找不到所需的“講求種茶”之法。 不過,這不是說清末民初我國在茶學和茶樹栽培技術上就一點沒有提高和發展。不是的,如當時有關茶樹生物學特性和外部形態描述,在運用西方近代植物學成果后,就提高了科學性。這里不妨以我國這一時期茶樹介紹的變化為例:前面說過,在清咸同之前出版的我國古籍中,凡介紹茶樹,大都是引錄陸羽《茶經》有關茶樹形態的描述。但是,至光緒后期編纂的一些方志中,有的就開始出現用近代植物學的方法來描述茶樹了。如光緒三十一年四川《定遠縣鄉土志》載:“茶樹,乃常綠之木本植物,枝干不長,謂之灌木。其葉互生,有短柄無托葉,葉邊有鋸齒,性喜暖,早春發芽由葉腋抽出。短小花梗,開白色之花。其花向下,花被由萼與冠而成?;ü诹?,其狀大小不均,居于花冠之內者,有多數花絲相合謂之雄蕊。 雌蕊僅一本。其果實為頗面干果。葉性甚澀,含有一種香氣,摘而蒸之、焙之,使干即為常用茶葉。”①這和陸羽《茶經》中的茶樹介紹,就能明顯區分出它們是古是近的時代差別來了。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可以看成是我國古代茶學向近代茶葉科學開始轉化的一種標志。 另外,在茶樹栽培管理的一些具體技術上,我們從印度、錫蘭沒學到什么,但當時在經營管理和一些技術的示范推廣方面,如建立茶場和成立公司方面,我國各地還是有不少舉措的。如上世紀90年代,僑寓福州的一些英國茶商,出于其經營華茶貿易的巨利受到英印和錫蘭茶業的損傷,所以在開設“制茶公司”提倡機器制茶的同時,也注意在茶樹栽培方面的改進。據《農學報》報道,其“茶園自植之茶,色味較外洋遠勝。 ……刻擬在園內再種茶七萬株,以冀推廣?!雹诿駠?/p>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黃山毛峰的傳說10-09
· 蔡襄“龍團”細分明10-09
· 水金龜的傳說10-09
· 英國飲茶的由來10-09
· 茶之誕生(下)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