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淵源(3) (1)
三國時,孫吳據有現在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河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西晉的歷史不長,但它的短暫統一,不僅如杜育《?賦》(4世紀前期)所形容的:“靈山惟岳,奇產所鐘,厥生?草,彌谷被崗”,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發展,而且也如左思(250?--305?年)《嬌女》所說“心為茶?劇,吹噓對鼎 ”,這時隨政治、經濟中心的集中北方,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的高門豪族。關于這點,在劉琨寫給其侄子的一封信中,也可得到一些證明。據一些文獻引述的劉琨《與兄子南兗州刺史演書》(270—314年)稱:“前得安州干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煩悶,恒假真茶,汝可信致之。”劉琨是西晉將領和詩人,惠帝時封廣武侯, 帝初任大將軍都督并州諸軍事,長期與漢、趙相持,晉室南遷后,因孤守無援,為石勒所破,不久(公元318年)被殺。兗州在晉惠帝時淪沒,后州治輾轉流寄山東、江蘇很多地方,劉演任“南兗州”刺史的時間,當是在兗州失守以后。所以,根據上述兩點,劉琨這封信的時間,多半是他永嘉、建興孤守并州時所書。這封信與茶葉有關的,主要是“真茶”二字;這里稱“恒假真茶”,有的書作“常仰真茶”。所謂真茶,是針對假茶而言的;“常仰真茶”,換句話說,也就是市場上的茶葉,常常有假,這也正好證實了其時北方已存在了茶的一定貿易。
關于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情況,還可從這兩部史籍中得到一些證明。一是《荊州土地記》(撰寫人及成書年代不詳)。這部書早佚,現存的二處茶葉資料,一見于《齊民要術》的引文,其稱“浮陵茶最好”;一見于《北堂書鈔》,其載:“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齊民要術》中所說的“浮陵”,當為“武陵”之誤。這兩條資料共同都稱,武陵出產的茶“最好”。據考證,《荊州土地記》,似是西晉時代的作品。那末,西晉時我國的茶葉是否以武陵為最好呢?這可以東晉前期常璩《華陽國志》的有關內容來反證。《華陽國志》是記述漢中、巴蜀和南中等歷史 、地理情況的一部專著。其中關于記及各地出產茶葉的資料,主要有這樣幾條:涪陵郡,“惟出茶、漆”;什邡縣,“山出好茶”;南安、武陽,“皆出名茶”;平夷縣,“山出茶、蜜”。常璩是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人,西晉末年曾任成漢官吏,東晉時遷居建康(今南京),其在寫《華陽國志》前,當看過《荊州土地記》或聽到過武陵茶的評價,所以常璩在書中用“出茶”、“出好茶”三級來區分各地出產茶葉的質第,但唯獨不提這些地方的茶葉何者最好,這或許其時荊州制茶已超過巴蜀或巴蜀已不上伯仲的關系。因此,從現存的茶葉史料來看,在三國和西晉時,由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我國茶壇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
西晉的都城在洛陽,永嘉之亂后,晉室南渡,北方七族相率過江僑居,東晉、南朝建康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我國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的茶業,因上層社會的崇尚也較快地發展了起來。
西晉時,皇室和世家大族,荒淫無恥,斗奢比富,腐化到了極點。流亡到江南以后,有些人鑒于過去失國的教訓,一改奢華之風,倡導以儉樸為榮。如《晉書·恒溫列傳》(646年)稱:“桓溫為揚州牧,性儉,每宴惟下七奠, 茶果而已。”關于這點,《晉中興書》(王世幾)陸納尚茶的故事,更能說明問題。其載:“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嘗欲詣納。納兄子?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之,乃私蓄十數人饌。安既至,納所設唯茶果而已。?遂陳盛饌,珍羞畢具。及安去,納杖?四十,云,汝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由此可以清楚看出,這里茶已成為某些達官貴人用以標榜節儉和樸素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黃山毛峰的傳說10-09
· 蔡襄“龍團”細分明10-09
· 水金龜的傳說10-09
· 英國飲茶的由來10-09
· 茶之誕生(下)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