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前后我國茶葉:(三)抗戰期間茶業和茶葉科技的發展 (1)
抗戰爆發以后,隨我國大片國土的淪陷,當時我國茶業的貿易和有關政策,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因此,盡管其時環境艱苦,我國在這個階段的茶葉貿易、生產和科研、教育,仍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和提高。 如上海淪陷后,我國茶葉出口市場轉移香港,1938年6月,財政部頒布了第一次戰時產業統制的“管理全國茶葉貿易辦法大綱”①,由財政部貿易委員會主辦茶葉的對外出口業務,在全國推行茶的統購和統銷。這一改革結果,不但革除了過去茶葉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的諸多陋規,減少了中間剝削和洋行延期付款扣現等舊弊,使廣大茶農和茶商得到很大好處;而且還極大地促進了出口貿易。如1938和1939二年,我國茶葉出口額、出口價格都比往年要高,是年茶葉出口創匯,在全國所有出口農產品中,也是首屈一指。后來日本實行海上封鎖,我國從香港出口受阻,在貿易機構和政策上,才不得不又多次進行調整。 據吳覺農先生當時對茶葉統購統銷和自主貿易的肯定,其成就“最堪為茶業界所注意的”,就是“外銷紅綠茶的分級的厘訂”②。過去洋行或代理商收購茶貨,完全據當年該國總部通知而定,而我國內地茶商,則又都是根據去年出口茶類的數量、價格收購,故歷來出口供需不能協調。實行統購統銷后,貿易委員會一面以國外需要規定內地生產數量,并在內地收購規定農商利潤,去除了過去中間棧商從中抬高抑低的流弊。為了定價收購的公平,并在中央提高品質的主管政策之下,實行優質優價,因此對品質的改進,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為了貫徹和實施貿易委員會的全國茶葉貿易管理大綱,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與浙江、安徽等有關各省,還訂立了茶葉運輸合約,領導各省茶葉的管制生產。這時,各產茶省也相應成立了茶葉管理處或局,負責茶業的各項改革和行政管理工作。這些改革和機構的建立,不但穩定了當時的茶葉生產和貿易,而且對于出口茶葉進一步支援抗戰,也起到了十分明顯的作用。 其次,在這一時期前期,茶葉合作事業,也取得了突出的發展。 上面說過,制茶合作社由吳覺農等先生倡導,戰前在祁門、平水等茶區便取得了較大成績,抗戰開始后,隨愛國熱情的高漲,我國閩、浙、皖、贛、湘、鄂等省的合作事業,也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以浙江為例,據陳觀滄先生回憶,1938至1939二年,浙江全省合作事業的發展,寧治臺區7縣,共成立制茶合作社73個,社員4226人,組辦茶廠9家;溫處區4縣,建社32個,社員4240人,設廠15家;遂寧區三縣,建社29個,社員3572人,辦廠1家;接近敵占區的于潛、孝豐、昌化、臨安、分水、富陽等縣,也建社23個,有社員4645人①。至1941年,浙江制茶合作社達307家,社員人數總計達27805人。是年貿易委員會茶業處處長吳覺農到衢州萬川籌辦東南茶業改良總場,率中茶公司大批技術人員直接參與遂安、淳安、開化的合作運動,使這一茶區合作事業,更取得了滿意的成績。據統計,是年東南茶業改良總場等共集中精制各社毛茶17028擔,當年各茶廠的箱茶,均由中茶公司收購后轉運香港出口。在日寇侵略的嚴峻形勢下,合作社無疑對茶戶和小商是一種有效的保障。吳覺農對其時遂淳茶區的合作有這樣評價:“這一工作的展開,使遂淳區的綠茶品質大為改進,茶農利益增加,全區的組織完成,創合作社新記錄。”①其他對茶葉質量的提高,可以說是合作社成立后的普遍現象。但至1942年,浙江由于日寇在沿海和沿浙贛線發動進攻,人民流散,茶園荒蕪,茶廠被毀遭劫,一度興起的合作熱衰落下來了。其他各省,非遭日寇戰禍,也因中央補助經費停發等由相繼煙散了。 由于上述戰時實行的一系列改革舉措,社會上對茶葉科技人才的需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黃山毛峰的傳說10-09
· 蔡襄“龍團”細分明10-09
· 水金龜的傳說10-09
· 英國飲茶的由來10-09
· 茶之誕生(下)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