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貢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1)
貢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了,晉《華陽國志之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蜀作戰有功,冊封為諸侯,作為封候國向周王朝納貢的有“土植五谷……茶……”,但這僅僅是貢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歷代相沿襲。
唐代是我國茶葉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唐時期,社會安定,民富國強,儒釋道三教鼎立,從外在修養(指修身處世的行為規范、律儀要求)轉向內在修養(指對道德意識和思想目的的實質追求)己成為他們共識。茶性高潔情雅,是他們內在修養最理想的飲料,因而三教都愛、頌茶,“田閭之問,嗜好猶切”。
安祿山反唐,硝煙彌漫,餓夫遍野,百姓背井離鄉,田園荒蕪,生產下降:有識之士,把全國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繼六朝之后,繼續從廣度和深度開發江南土地,“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給衣食,供賦役,悉恃祁之茗”。茶葉種植業迅速發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繼出現、茶葉商品化成為農產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專業化,為貢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上貢制度的理論依據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之毛(指農產品),誰非君臣”。同時在上古時代,農業是國家興哀決定性生產部門,但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低下,只有依靠投入更多的勞力去從事生產,而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需要勞力,彼此互相爭套。封建統治階級為了使勞力向農業傾斜,制定了重衣抑商政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派生出貢茶、榷茶制度,成為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
貢茶從李唐王朝開始形成制度,歷代相傳,延續幾百年之久。唐代貢茶制度有兩種形式:
朝廷選擇茶葉品質優異的州定額納貢。有常州陽羨茶,湖州顧渚紫筍茶;睦州鳩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饒州浮梁茶;溪州靈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峽州碧澗茶;荊州團黃茶;雅州蒙頂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優茶。雅州蒙頂茶號稱第一,名曰“仙茶”。常州陽羨茶,湖州紫筍茶同列第二。荊州團黃茶名列第三。
選擇茶樹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自然品質優異,產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點產品,由朝廷直接設立貢茶院(即貢焙制),專業制作貢茶。
湖州長興顧渚山,與常山宜興唐貢山接壤,東臨太湖,西北依山,峰巒疊翠,云霧彌漫,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茶樹生態環境優越,水陸運輸方便,所產“顧渚撲人鼻孔,齒頰都異,久而不忘”。廣德年間與常州陽羨茶同列貢品。大歷五年(770)在此建構規模宏大、組織嚴密,管理精細,制作精良的貢茶院,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國營茶葉加工廠。
貢茶院由“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是中央官工業的一個組成部份,除中央指派官吏負責管理外,當地州長官也有義不容辭的督造之責。這種官工業體制,對鞏固封建經濟結構,維護封建制度是極其有利的。
造茶要有一定的技能,貢茶院的勞力來源既不是官奴隸,也不是番戶,而是由政府控制的一部份茶葉專業戶,臨時以“和雇匠”方式人院造茶的。“雇者,日為絹三尺”,依日納資作為他們報酬。并有禁令防止官吏克扣他們的工資,反映了唐人生產關系的某些變化,有積極的一面。但他們對政府有依附關系,甚至沒有人身自由,社會地位低下,是受壓迫和受剝削者。
唐王朝不惜揮霍人民血汗,貢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間,役工三萬人”,“工匠千余人”。每年春光明媚季節,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常州、湖州刺史率領百官先祭“碧泉涌出,燦若金星”的金沙泉(今尚存,已修茸一新,然后開山造茶。朝廷規定第一批貢茶要趕上清明祭祖大典,因此“陰嶺芽未吐,使者碟已頻”工人們“捫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榛”,“選納無晝夜,搗聲昏繼晨”,艱辛疲困不堪,而官員則“有酒亦有歌”,縱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黃山毛峰的傳說10-09
· 蔡襄“龍團”細分明10-09
· 水金龜的傳說10-09
· 英國飲茶的由來10-09
· 茶之誕生(下)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