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茶字的古代寫法 (1)
作者: 劉凱
[編者按] 本文雖屬一篇學術考究性文章﹐但從中也可了解到茶葉在古代的文字寫法及其歷史變遷﹐尤其是對茶字組成的解釋頗為特別﹐不妨一讀。
古時無“茶”字﹐以“荼”為“茶”﹐所以“荼”為古“茶”字。明'《正字通》引南宋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為荼”。初唐“陸顏諸人﹐雖已轉人茶音﹐未嘗輒改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后﹐則遂易荼為茶云”。也有的說陸羽作《茶經》﹐方去掉“荼”字一筆而作“茶”。這是通行的說法。但也有人認為﹐漢時已有“茶”﹑“荼”二字。
我國對茶的發現比較早﹐始作于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經》說神農氏為尋找對人有用的植物﹐“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钡菚r所得之“荼”﹐是茶是草尚不得知﹐但“荼”首次以藥物被人們認識﹐卻是事實。也就是說它首先是以藥物進人人們生活的。
由漢初學者綴輯周漢諸書舊文成書的《爾雅》﹐在“釋木”篇中有槚(讀音同假)苦荼”﹐這才是指從茶樹上采下的茶﹐因“槚”就是指茶樹。對此﹐《茶經》中有進一步說明﹕“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讀音同社)﹐四曰茗﹐五曰荈(讀音同串)”。是指不同時間采下的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槚”﹑為“茗”﹑為“荈”。但對“茗”﹐也有說是茶的嫩芽﹐并非晚采之茶。
古時的“荼”字﹐并不專指“茶”。有時是指野茅﹑野菜?!对娊?鄭風》“出其東門”中“出其 阇(讀音同都)﹐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所思。這里的“荼”是指開白花的野茅﹐女顏如荼﹐言其奇麗﹐白如茶也?!对娊?邶(讀音同背)風》中的“谷風”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讀音同寄)。宴爾新昏﹐如兄如弟。”這里的“荼”指的就是野生的苦菜。《詩經'豳鳳》中的“鴟鸮(讀音同赤消)”中有﹕“予手拮據﹐予手捋荼”﹐捋一般指握住條狀物﹐另一只手向一端滑動﹐使上面的附著物離開﹐那么這里捋的是不是木本植物的茶呢﹖仍然不是﹗成把從莖上抹取的仍是茅類的花??磥怼对娊洝烦蓵暗闹艽o喬木灌木的茶樹尚未納人平民的視野﹐飲茶的事也未進人平民的生活。“茶”的含義﹐多限于野茅﹑野菜。
相傳在周代﹐產茶的巴蜀曾向武王貢茶﹐巴蜀的巴王苑中也曾植茶﹐但并未進人平民百姓家。飲茶見諸文字的記載﹐最早見《華陽國志》及漢人王褒寫的《僮約》。從西漢至兩晉﹐由于秦統一全國后﹐交通發展﹐滇蜀之茶由西南進人中原﹐茶才被貴族大量飲用﹐并被用作陪葬之品。與此同時﹐茶也為一些道士﹑隱士﹑文人所接受﹐用以修神養性﹑激發文思。喝茶真正成為人們的一種社會風氣﹐據傳是唐代才張揚開去的。
最近看到一本《中國漢字經》(華藝出版社1999年)的書﹐其在“茶之本經”中說﹕“中國這個‘茶’字﹐‘草’字頭﹐‘木字身’﹐中間是個‘人’字。這是給‘茶’一個廣泛的含義﹐即草可以作茶﹐如菊花茶﹑金銀花茶……木也可以作茶﹐如橄欖﹑桂圓等等。茶﹐是人的一種飲料﹐由人來判分﹐所以中間從人……”﹐這里唯獨未涉及茶的真正主體──茶樹。 這樣將茶的概念無限外延﹐那么連甘草﹑花椒﹑姜皮﹑核桃﹑羅漢果等等﹐凡是可作飲用的就都成了茶﹐茶還有什么價值﹖上述一些藥材﹑果品可作飲料﹐但那絕不是茶。嚴格說茶就是采自茶樹的葉﹑梗﹐經加工泡制而成的﹐不能把什么都叫作茶。
“茶之本經”還說﹐茶之當今讀音﹐“是為與差字通音。差字﹐從羊從工﹐本意是指做工不努力﹐故意磨羊工﹐差也。加工茶葉﹐一定要有耐心﹐好像磨羊工一樣。”制茶要搓要捻﹐“然后經過高溫干燥……不論綠茶紅茶﹐這道工序是要走的”﹐搓字從手從差“是故茶字授音以差”。據唐訓詁學家顏師古(公元581-654年)考證﹐讀音作現今讀音的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黃山毛峰的傳說10-09
· 蔡襄“龍團”細分明10-09
· 水金龜的傳說10-09
· 英國飲茶的由來10-09
· 茶之誕生(下)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