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茶文化不管是從最初“神農嘗百草”的記錄,還是發展到唐朝“茶圣”陸羽《茶經》的問世,還是到了宋朝皇帝趙佶的《大觀茶論》,還是到了明朝朱權的《茶譜》,還是清朝《紅樓夢》中關于茶葉的描述,以及到了現代專門以“茶葉”為主題的小說《茶人三部曲》,同時,在近代的一些影視作品中也有不少以茶為主題的藝術作品,比如,音樂《采茶歌》,電影《斗茶》等。所有這些都是我國茶文化不斷積淀的產物,也是不斷傳承和弘揚我國茶文化的過程。
???????
近年來,茶葉作為國家的名片,理所當然得到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尤其突出在茶文化的傳播上。不管是在奧運會開幕式畫卷上展示的“茶”字,還是在世博會上十大優質名茶的評選等活動,都充分展現了我國茶葉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文化價值。而且作為民間組織的茶葉協會及各地的茶葉協會對茶文化的傳播也給予極大的重視。不管是云南馬幫攜普洱茶進京,還是海峽兩岸的茶文化交流,以及各地舉行的茶葉博覽會和茶文化周等活動。同時還有來自民間自發組織的“無我茶會”等。林林總總的茶文化活動,不禁讓我們看到了茶文化在茶葉行業內所呈現的繁榮景象。
???????
然而,作為茶葉發展引擎的茶葉企業又是如何利用茶文化?通過什么的方式和方法來繼承和發揚茶文化的呢?
???????
總體而言,茶企只是以茶文化為噱頭,穿著茶文化的“隱身衣”,打著傳承茶文化的幌子,空喊著茶文化的口號。塑造出的茶企形象似乎有著較深的文化內涵,又找不到內涵的深處,華麗的茶文化硬件布置,缺少茶文化軟件的滋養。比如,不少茶葉企業揮重金打造茶文化博物館或茶葉形象店,收藏名貴茶具或古董。但是目前全國7000多家茶葉企業出版企業報的不到100家,出版自己企業內刊的茶企就更少,出版自己企業圖書的更是寥寥無幾。
???????
像企業報、內刊和圖書不僅僅是企業內部的資料,而是傳播茶文化、企業文化的有效載體。這種通過文字描述的方式展現茶文化也是被讀者最容易接受和深入了解茶文化的有效途徑。只有有了像企業內刊、圖書這樣的軟件支撐,茶業企業的硬件布置才能夠得到更大的展示,也才能得到人們的深入了解茶文化,也才能把茶文化真正的得到普及。
???????
那么像企業報、內刊和圖書為什么得不到茶業企業的重視?為什么茶業企業不愿意借助這些軟媒體來傳播茶文化和企業文化呢?筆者認為有如下看法:
???????
一是、不屑一顧,眾多茶葉企業總以為自己把茶葉做好也就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不需要其他任何所謂包裝,這種還停留在產品生產階段的茶業企業在市場經濟下發展是艱難的。而還有另一個極端者認為開設一些形象店,建設幾個茶文化體驗館等類似的唯大而圖之的行為,并認為該行動才是踐行茶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對于一本小小的企業內刊或者圖書不屑一顧,認為這些刊物沒有其工程的“宏大”,不夠氣魄。
???????
二是、力不從心,此類企業主要是缺少執行人員和新聞資源,據了解,茶業企業擁有市場部的還在少數,而真正具有企劃和專職文案的企業就更是少之又少,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建設收到的效果又不是一朝一日能達到的,企業考慮到人員所從事工作的績效與成本之間的博弈,讓企業選擇了放棄。另外,由于企業規模或者影響力有限,有些企業一年開那么一到兩次的什么會議,或者參加一兩次什么展會,缺少了新聞點,在文化內容上相對較少,難以支撐像企業內刊或圖書這樣大容量的刊物。
???????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有如下建議:首先,樹立正確的茶葉營銷理念,對于茶葉的營銷理念既不要盲目的排斥也不要采取過激的營銷活動,而且是要結合企業的自身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出適合自己企業特點的營銷戰略,選擇適合自身企業發展的營銷活動。其次,對于想做企業內刊或圖書的企業,可以考慮借助第三方平臺的力量,達到既能減少成本而又能收到同能效果的做法。企業完全可以把企業內刊或者圖書讓專門出版企業內刊或圖書的公司運作,這樣也就節省了人工費用。而對于新聞資源有限的問題,一方面可以將行業的長期積淀的茶文化拿為己用,同時也可以讓有關茶葉研究組織和品牌研究機構作為顧問團隊,充當企業的腦圖為企業內刊或圖書的出版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內容。
???
總之,茶文化在行業內廣受關注,而在茶葉企業被冷漠的現象,其背后是我國茶業企業對于茶葉營銷的缺失,短板的茶葉營銷在某種程度上也讓茶文化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甚至出現了拋棄茶文化的茶葉營銷。茶文化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無形資產,究竟用與不用,還是怎么用,根據茶業企業自身特點進行選擇,但是對于茶文化行業厚企業薄的現象應該引起茶人的足夠重視。(楊光輝)
相關熱詞:
茶文化
企業
行業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