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屬西雙版納勐臘縣所轄,位于勐臘縣城北部,是主要普洱茶古茶區之一,在易武曼撒茶山上千年的野生茶樹和一、二百年的古茶園,現還存活著不少,是目前古六大茶山中保護較好、古茶園(樹)遺存較多、產茶量較大的茶山和我省最適宜種植優質普洱茶的地區之一。這里地處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19℃至20℃,年降雨量1700毫米至210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常青。易武慢撒茶山,山巒起伏,溪流縱橫,云霧繚繞,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加上霧日長,不論高山或溝壑,常常云霧彌漫,午后方散,散射光多,是出名茶的好地方。
由于具有得天獨厚的茶葉生長的自然條件,使易武幾百年前到今天種植的云南大葉種茶更錦上添花。易武茶具有葉肉肥厚,芽頭肥大,發芽早、白毫多,育芽力強,生長期長,內含物質豐富,且外形美觀,湯色艷麗,香氣醇和,口感甜潤,加上遠離城鎮,纖塵不染,無比潔凈。由于生態美、茶種優良,使易武普洱茶遠在清雍正年間就被朝廷指定為貢茶,成為云南普洱茶的一大名品而馳名海內外。
易武種茶、制茶歷史悠久,是一個傳統意義上集茶葉種植、采收、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鎮。歷史上,易武曾有過200多年茶業的輝煌,顯示了無比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具有深厚底蘊的普洱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早于唐代,屬銀生府所轄的西雙版納的倚邦曼撒等六大茶山已開始種植茶葉。明代,隨先進的加工技術傳入茶山,使當地的茶葉貿易獲得發展。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易武等茶山得到較快發展并于道光至民國年間達到“入山作茶者已十數萬人”的鼎盛時期。當時倚邦年產茶高達七萬擔,被朝廷指定為貢茶生產區,每年向京城進貢茶,為加強對倚邦易武等茶山的管理,清云貴總督鄂爾泰在易武、倚邦、車里設置錢糧茶務軍功司。1845年普洱府為了方便貢茶,用官銀修了一條寬六尺、長240公里的石板道,從易武經倚邦一直鋪到普洱。易武一時商賈云集,馬幫塞途,成為普洱府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制茶中心和貿易集散中心。那時易武聞名中外的大茶號就有20多家,其中安樂號、同興號、同慶號、同昌號、乾利貞號、車順號等大茶號在香港、泰國、越南等海外建有商號,他們將云南的普洱茶覆蓋了整個東南亞市場。至今在臺灣、香港還有人珍藏著易武老茶號的七子餅茶,存期數十年上百年的易武茶被譽為可以喝的“古董”,價比黃金,名震海內外。
抗戰爆發,通往國外的商路被阻,茶葉無法外銷,產量大減,茶農撤走,茶號停業。易武茶業走向衰落。易武茶山的復蘇始于新中國建立,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易武建立了鄉茶葉種植隊,辦起了鄉茶葉初制所,帶動群眾護養、改造、管理老式茶園,制作傳統七子餅茶。90年代后,隨著普洱茶的美名遠揚,易武再度聞名天下,成為六大茶山的金字招牌。近幾年到易武尋訪茶馬古道,求購七子餅的人越來越多,連臺灣地區、香港地區和韓國、日本的茶商也不辭艱辛,云集易武駐守高價收購,使易武及其周邊茶山的毛茶價格連年翻番。在市場的推動下,易武人抓住機遇,重拾中斷了數十年的傳統工藝,傳承“易武正山”七子餅普洱茶,使傳統普洱茶的種植,加工迅速發展起來。目前易武鄉集種茶、制茶、售茶為一體的小作坊已達30余家。
茶是易武的傳統產業,是茶山農村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易武茶歷史上的發展,是與當地茶農長期的生產實踐,尤其是在日益擴大的茶葉貿易的貯存、運輸需要下不斷促進了當地茶葉加工工藝的變革分不開的,歷史發展形成的以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的各種緊壓茶,也就是今天的“七子餅茶”,成了普洱茶的象征和代表。但從新中國成立以來至今的長時間內,因種種原因,易武茶葉產業的發展一直緩慢,沒有能力形成大氣候。產業的總產量、單產量和產值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近年來,易武茶葉一方面是發展迅速,一方面又有不少困難,是挑戰與機遇并存,是希望和困難同在,是喜憂摻半,喜的是是市場發展,憂的是能否繼續發展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