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普洱茶學會”鄧時海會長的說法,普洱茶原本均采自云南大葉種的古喬木,但自50年代以后,當地茶農或文革遭下放的知識青年為求大量生產,紛紛將喬木以接枝、扦插等方式矮化為灌木型的人工茶園,因此普洱茶的品質大受影響。只是香醇的古茶或老茶已日漸稀少且價格甚昂,非一般民眾所能消費得起。例如他出示的2005年五月出版的《普洱壺藝》雜志,上面刊載了茶商高價收購40年代“印”字級老普洱的廣告,每片三百三十四公克的茶餅居然高達四萬至五萬元的“現金收購價”,令人咋舌,更遑論茶商再販售給消費者的末端價格了。因此他也自我解嘲的說,以品嘗老茶為主的學會也不得不“逐漸凋零”了。
二十年來堅持只喝普洱茶,品味頗深的臺灣雕塑家李良仁,盡管在兩岸不相往來的早年,即已經常前往香港購買陳年生普收藏,但對于近年已狂飆至數萬元一片的茶餅,他卻謙虛的說自己實在是喝不起,也“很難咽得下去”。事實上,熟普新茶與生普老茶在氣、韻上或有所差異,但二者實不應有如此巨額的價差。正如許多“發燒友”為了追求極致品味的視聽,不惜以每尺數萬元的代價裝置區區一條喇叭訊號線,所提升的音質卻往往只有當事人的“金耳朵”才能辨識或感受,其中軒輊常人根本無法分辨。因此過去習慣喝老茶的他,目前也不斷尋找好的新茶,且以摘采自喬木型古茶樹、經渥堆與烘焙后的熟普為多,其韻味與口感其實是和老茶相去不遠的。
即便手上擁有昂貴的生普老茶,李良仁也建議不要立刻剝下就喝,畢竟置放了三十年以上,不免會有蜘蛛絲、稻殼甚至霉菌等雜物滲入。先去除雜質,并置于通風良好之處,經由日光殺菌個幾天再來飲用,較能符合衛生的要求。
關于普洱茶的品級,鄧時海認為,在清朝以前應屬于“文獻級”,目前已無任何茶品存留。清朝中葉以后為“貢茶級”,以今日杭州茶葉研究所珍藏、雍正年間產制的“普洱金瓜貢茶”為代表。清末后為“號字級”,有民間產制的“同慶號圓茶”、“宋聘號圓茶”等流傳,茶品約一百年左右。而“印字級”則以產制于40年代的“紅印圓茶”與50年代的“福祿貢茶”等茶品為代表。以上皆為喬木型老茶樹所產制,未經過任何渥堆工序,而直接經悠悠歲月自然酦酵而成的陳年“生普”,最受玩家喜愛。例如有次應邀上作家好友“名嘴”苦苓的節目,知道我在撰寫普洱茶新書,劈頭就問我手邊是否藏有“黃印”普洱共饗,果真無愧于“玩家”的封號。
至于60年代以后的“七子級”七子餅茶,則多半采自人工種植的灌木型茶園,且為顧及經濟效益,無法再像過去一樣經過四十年乃至五十年的陳藏酦酵,而使用快速陳化渥堆方式而成,也就是“熟普”。熟普普遍帶有一股“熟味”或稱“普香”,與發霉的味道極為相似,這也是閩南語俗稱為“臭脯茶”的原因,其品質與口感自然遠不及昂貴的陳年普洱,不過卻也是今日臺灣市面上普洱茶的大宗。而因急功近利采用“濕倉”快速陳化或貯存不當所產生數量驚人的霉菌,也常為專家學者所詬病。尤其許多云南產制的熟茶,運到香港或廈門后再用濕倉加速酦酵,更帶有濃濃的霉味,造成“普洱茶毒臺”的偏頗報導或耳語傳聞不斷,使得普洱茶在臺灣市場的身價曾經一度暴跌。
一向倡導“普洱茶益臺”不余遺力的鄧時海則認為,普洱茶的制作過程系以酦酵為主,產生的霉菌系屬于“曲菌”類,就如同味噌、起司等食品必須依賴霉菌酦酵一樣,基本上對人體應是無害的。至于數年前香港曾有媒體報導因長期飲用普洱茶而致癌的情事,鄧時海則推論為香港人普遍好飲“菊普”,由于菊花過期所產生的霉菌含有黃曲毒素,沖泡出的普洱茶自然有礙健康了。因此鄧時海提醒愛喝菊普的朋友,務必慎選新鮮菊花為宜。
市售現存普洱老茶一覽表
40年代以前茶品代表:
福圓昌圓茶、車順號圓茶、紅芝圓茶、末代緊茶、敬昌號圓茶、宋聘號圓茶、鴻泰昌圓茶、同興號圓茶、鼎興號圓茶、普慶號圓茶、同昌號圓茶、可以興磚、早期紅印、早期綠印
50年代茶品代表:
福祿貢茶、思普貢茗、江城圓茶、后期紅印、黃印圓茶、圓茶鐵餅
1、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劃分
春茶、夏茶與秋茶的劃分,主要是依據季節變化和茶樹新梢生長的間歇而定的。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