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間自發性的矮化
時間大致是七十年代前后,當時易武地區茶樹植株高大,有些高達四、五米。但糧食不夠糊口及維持生計,在“以糧為綱,農業學大寨”的政策指導下,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是必然的選擇。茶葉在當時不值錢,也沒人要,易武茶區的茶業生產,早已失去了歷史上的輝煌地位,不是當時的重點產區。茶農把茶樹砍掉種糧食,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所采用方法是,把茶樹齊根、齊土面砍掉,放火燒地,當地人稱“懶活地(音)”,種植適宜山地的稻谷,種一年又換地種植,未燒死的茶樹,又重新伸枝發芽。
二、政府號召,口號是:“改造老茶園,發展新茶園”
這項工作從1979年開始小范圍試驗(矮化茶樹);1980-1983年少數村寨及村民參與,1984年開始,響應政府號召,學習外地種茶經驗,開始了大面積矮化、臺刈。那時政府的號召,是據有指令性和指導性的,一般茶農不會反對。按老茶農們說來,當時還派人去農技站學習,而農技站也派人在寨子里蹲點,指導茶樹矮化和臺刈。農技站派駐人員當時宣傳說是把茶樹砍矮后容易采摘,產量會提高,茶農們覺著也對,就對茶樹進行了大面積的矮化處理,當時的示范村就選在了易武曼秀村,1988年派人學習茶園管理,每年11—12月對茶樹進行修枝打頂、人工鋤草,以增加茶樹采摘面和發芽率,老茶園也進行了梯面改造。90年以后就全部進行了矮化。這與當時的茶業生產理念是相符的,通過規范的現代茶園管理方式,保證茶樹發芽率和產量,以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1994年后,茶樹漲高后,又再次進行了矮化。這些都是符合當時的茶葉生產理念和政府政策的,是無可厚非的。
現任麻黑村委會主任何天強的說法更加清晰明了,且更具有權威性。按天強先生的說法:易武麻黑村委會這一帶的茶樹矮化,是1985年到1987年的時候,當時的鄉政府、外貿部門,為把農村的農業生產恢復起,組織了培訓、考察、參觀、學習。在當時,茶葉要求高產、采摘方便,而大樹茶、老樹茶顯然不符合這一指導思想,采摘不便,產量低。臺地茶產量高,制成成品既好看,價格又比大樹茶貴很多。這個問題在當時不只是一個鄉的問題,而是州、縣的農業政策問題。當時尚勇茶廠生產的茶葉拿了金獎,而尚勇茶是七、八十年代動工種植的臺地茶。拿了金獎后,尚勇鄉就是勐臘縣茶葉發展的象征,是示范基地,是一面紅旗,號召大家學習這一先進經驗。而易武的老樹茶沒有人要,臺地茶制作完成后,更漂亮,大家都喜歡,價格較老樹茶制成品貴好幾倍。現在的年輕人想不到當時是怎樣一個情況,這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商品價值觀念。
從以上了解的情況看,是易武鄉政府響應政府號召,由當時的鄉長張毅,參與和領導了這項符合當時歷史條件和生產狀況的工作。干部帶頭是當時的慣例,老鄉長帶頭把自家的茶樹進行了矮化,然后在全鄉展開了古茶樹、老茶樹的矮化和臺刈工作。不能因為現在古樹茶、大樹茶價格高,就以現在的眼光去判斷當時的情況。按茶山老人們的說法,易武大樹茶和臺地茶的價格是2002年前后才分開,并逐年拉開差距的,且易武的矮化大樹茶就是人們目前所指的“易武大樹茶”,并未歸在臺地茶的價格區間進行售賣。已逝的張世勛老人如此評價這一事件:“老茶樹從地皮上砍掉,讓它重新發,是1989年以后就砍了,是當時政府號召,家家就改。砍矮掉,(茶葉)發的多,茶樹要吸收營養,老根根多,營養多,發出來就好,改掉還是好。以前大樹茶、臺地茶一樣價,后來收茶的人發現大茶樹的質量更高,就分開收購,新茶樹一個價,老茶樹一個價”。原易武小鄉鄉長李應昌老人的說法,也證實了這一點,他說:“大樹茶、臺地茶的價格也就是這幾年才分開的。
選自“易武同興號”微信平臺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