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只要注意中國茶葉發展歷史,尤其是制茶工藝演化歷史,就可以看出,普洱茶膏是在借鑒唐朝與宋朝制作茶膏的工藝的基礎上演化而來,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續。
1、茶膏的雛形始于唐朝。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唐代是我國茶業和茶葉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史稱“茶興于唐”。陸羽作《茶經》、建立茶政收稅、茶馬貿易、民貢與官貢茶品的出現,都標志著茶業在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這期間,茶膏也做為貢品悄然出現,所不同的只是以民貢方式出現。
唐代的貢茶分為民貢與官焙兩種;所謂民貢是由地方官吏將上等的好茶主動向朝廷進獻,屬于土貢性質,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廬江郡(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也是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向朝廷進貢茶葉,這在唐代尚屬首次;而官焙是朝廷直接設立貢茶院,官營督造,專業制作貢茶。大歷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長興與常州宜興交界的顧渚山建立顧渚貢茶院。?
茶膏則是沿著民貢這條線浮上水面的。據吳任臣《十國春秋》記載,早在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貢品茶膏進獻,即“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不難發現:第一,“茶膏”字樣正式出現;第二,外部用金絲芽裝扮,顯示貴重;第三,數量極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貢茶以多少擔計算。凸顯珍貴。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備一種顯赫的身份,是其它貢茶所不能比擬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尊貴,使它在貢茶中處于上品,被納入史書的記載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呢?
蒙頓復原之金瓜茶膏我們在仔細研究陸羽的《茶經》及唐代的制茶工藝后,可以做一個初步判斷:茶膏的出現與唐代作餅制茶工藝有直接的關系。
蒸青作餅的制茶工藝在唐代已經逐漸完善,這種陳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葉加工的主流。陸羽在《茶經》中對這種制茶工藝歸納為十四個字,即“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這里的“蒸、搗、拍”三個工序極易將茶葉中的部分茶汁與纖維物質分離,在空氣氧化作用下,出現膏化現象。陸羽老先生在他所處的年代已經發現這一現象,并在《茶經》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皺”等文字。
而且陸羽認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皺”的外形,這里指的“皺”,是含膏的表現,即外形褶皺,茶汁流失少、茶味濃。《茶經》中列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皺”的代表。
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陸羽從制作餅茶中發現了茶汁溢出后出現“膏化”現象,并認為這個“膏”是茶葉中的好東西,但他沒有將茶汁與茶葉中的纖維物質徹底分離,而只是讓“膏”仍然保持在茶餅的表面,與真正意義上的“茶膏”還有一定的距離。即使后來出現民貢的“茶膏”,都沒有脫離茶葉的原始形態,都屬于“含膏”的性質。唐代《國史補》記載唐代官貢茶品有十幾亇品目,其中“岳州邕湖含膏”就列其中。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