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說普洱茶不可能產生黃曲霉毒素,為什么《廣州某茶葉市場普洱茶中多種生物毒素污染現狀調查》報告中卻披露了普洱茶被檢測出黃曲霉毒素呢?難道是這個報告有誤?還是因為其它的什么原因?
?
第一,我個人在仔細研讀了這篇報告后,認為它是真實可信的。它在實驗中所采用的標準樣、實驗設備、檢測過程,包括結論都非常規范而嚴謹。這篇報告不僅指出黃曲霉毒素被檢出的數據,還涉及到伏馬毒素、嘔吐毒素、T—2毒素的檢出及數據。因此,我認為這篇報告的真實性與科學性,包括它的學術價值等等,都不容置疑。 ?
第二,這篇報告在“摘要”中做了明確的提示,即:所抽取的樣品全部來自“廣州某茶葉市場濕倉儲存的普洱茶”。這里有一個關健詞:“濕倉”。可能很多人不了解“濕倉”,但是凡是有過貯藏普洱茶的都知道,“濕倉”是一些人為加速普洱茶發酵所獨創的一種“激進方法”。這種做法只局限在廣東、香港少部分人采用,不是普洱茶貯藏的主流。但這里也存在一個問題,即便是“濕倉”,僅僅是高溫高濕也不會出現黃曲霉毒素的。我本人自2004年開始至今,對普洱茶做過幾十次破壞性實驗,將普洱茶放置在微生物培養箱,采用高溫高濕的方法(比濕倉還要激進),觀察不同時間段微生物及酶的活性,并進行相應的安全項目檢測,也沒有發現黃曲霉毒素的出現。其選取的樣品有大益、下關、海灣、柏聯、云河、郎河、陳升、龍潤等幾十個企業。其安全性指標都為優。這里附帶說一個笑話,我本人最初不懂普洱茶,誤以為這種自然發酵的方法雜菌會非常多,普洱茶中的大腸桿菌一定超標。但經歷幾十次檢測后發現,絕大多數未檢出。極個別的小廠產品檢出過,但又未超標。這引起我本人的極大興趣。后來在不斷的觀察中發現,普洱茶的發酵過程是多酶體系的參入,當優勢菌群確立后,其它的雜菌,包括大腸桿菌等都被抑制住,很難繁衍。這也就是微生物學界常說的“拮抗作用”原理。(注:拮抗作用是微生物界的普遍現象) ?
第三,如果說普洱茶不可能產生黃曲霉毒素,“濕倉”的高溫高濕也不能產生黃曲霉毒素,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其實,問題仍然是出在這個“濕倉”上。是“濕倉”的二次污染。凡是參觀過“濕倉”的人都有一個直觀印象,就是臟、亂、差。?
“濕倉”里經常存在一些與普洱茶不相關的雜物,還有地上經常散落一些小食品的碎屑。再加上人員進出沒有更衣和換鞋的習慣,哪怕某個人僅僅是鞋底帶進來一點花生與餅干的碎屑,都會形成第一次污染,而這些小物料在“濕倉”這種高溫高濕的環境中,很容易與黃曲霉結合,生成二次污染物一一黃曲霉毒素。這些污染物又會就近“漂移”到普洱茶上。因此,很多專家說:絕大部分普洱茶沒有黃曲霉毒素,只是少部分才有。如果要是普洱茶能夠生成黃曲霉毒素的話,那么就不應當是少部分,而是在一個空間與環境下,都會有。所以,少部分的普洱茶存在黃曲霉毒素其實是二次污染所致。這也就是為什么“濕倉”在發明了幾十年后,卻一直沒有成為普洱茶貯藏的主流,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這里。?
因此,《廣州某茶葉市場普洱茶中多種生物毒素污染現狀調查》重點是通過樣品中出現的黃曲霉毒素讓人們對“濕倉”這種貯藏普洱茶引起警惕。這也是對“濕倉”存在問題的一次數據化的真實披露。而非指向整個普洱茶。就如糧食檢測部門每年都從全國糧食儲備庫中發現個別樣品出現黃曲霉毒素一樣,其檢測的結果只能用于完善庫區管理,調整作業流程。而不會告訴全國人民不能食用糧食,“食用糧食是得癌癥的最快方法”。所以,對專業性的報告不能憑借個人臆斷或想象。更不能任意拔高或拓展。否則,只能出現非專業性的誤讀。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