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逐漸走進大家的生活,每個人也都有品鑒的心得。比如我接觸過的一位茶友,即以所謂的“霸氣”作為品鑒標準,可以想見的歸到了班章一族,后來又覺得不夠過癮,成為老曼娥的擁躉,問他對別的茶的感受,他都是一句回答:“沒味兒。”這當然也是一種品鑒,估計過幾年會落到小勐宋去吧,不過這種品鑒,如同用夠不夠辣來作為美食的評價標準一樣,實在是不足為訓。這里簡單的談談普洱茶品鑒的幾個方面,開闊一下大家的思路,供大家參考。
一、初篩
茶的好壞是相對的,價格也不具有絕對的意義,但是仍然有一些基本的標準,有些茶的確是不能進入品鑒的。從茗壽堂的標準來說,兩類茶在第一步就排除在外:一是農殘明顯的茶,這種就算你有再高的手法,再細膩的品鑒能力,也如同喝農藥,不僅煞風景,而且對人體有害。遺憾的是,市場上大部分茶這一關是過不去的。即使是古樹,也不是百分之百都能過關。第二類是工藝上有明顯缺陷的茶,這種茶也是時有碰到,分為多種情況,不細談。
二、感官
感官分為幾個層面
色:這里的色不是指顏色,而是指能通過眼睛觀察的層面。包括干茶、茶湯、葉底的外觀等等。原來的國營廠時期對外觀比較重視,這也影響到了現在的普洱茶國標體系,其實這些多少是受綠茶影響,反而不科學。當然一般人會喜歡外觀勻整,湯色黃亮的茶,但相比較而言,這些不是特別重要。從某種程度來說,外觀體現了做茶的用心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為了外觀而犧牲茶質。
香:香也包括不同層面,干茶香、溫杯后干茶香、茶湯香、勻杯香、碗蓋香、杯底香、葉底香、煮茶香等等。從香型上有花香、果香、
桂香、棗香、樟香、蜜香、梅子香、荷香、蘭香、山楂香、冰糖香、甘蔗香等等。不同的香有不同的背景和涵義,這里不細講。總體來說好的香令人愉悅而不刺激,悠長而非浮躁,應來自茶質本身而非外加。早年受一些不義商家的誤導,一些明顯不好的味道也被拿來當作茶香宣傳,這是不對的。比如麻袋片味、老房梁味、棺材板味等等,聽著就已經雞皮疙瘩落地了,誰敢一試?
味:科學研究已經顯示,味道和香氣的品鑒是密切相關的,這二者不能截然分開。上面所說的香氣也在品鑒的滋味當中體現,但是也會略有不同。口感比香氣更能綜合體現茶的特質和層次感。比如味的厚薄和香氣強弱不是必然一致的。味道的品鑒亦包括苦、澀、酸、甜和回甘等等。苦澀并不一定是缺陷,甜度也不一定是優勢,都需要綜合來看。回甘的持久度是重要的參考點之一。
觸:觸感是指我們所能感受到的茶的質感,比如湯的厚、滑、潤等等,都可以作為茶的特點來加以肯定。當然這些不一定是茶質的問題,而和加工方式有很大關系,這個不詳談。
層次:品鑒的一個重要的參考點是口感的層次感和飽滿度,隨著品鑒能力的增強,這是一個重要的臺階。這和我們一般追求某種單一刺激的想法并不一致。無論是葡萄酒還是美食,這都是品鑒系統成熟的標志。當然層次感也不是大雜燴的感覺,而是特色明顯而不單薄,既有主旋律而又內涵豐富,喝過之后耐人尋味。
這里講的層次并非來自拼配,茗壽堂茶品都是古樹的純料。有的人會刻意的混淆概念把純料說成是某棵樹,然后認為不可行加以打擊。我們講的純料是具備同樣山場特征,樹齡相近的茶。當然我也不反對拼配,如果都是好茶拼配拼配又何妨,不過目前的市場情況恐怕遠不是這樣。古樹純料是確立山場特征,建立普洱茶地理譜系的重要工作,無論別人怎么說,這是我們必然要做的事情。好的茶,純料當中自有層次,這主要是實生苗(茶籽)栽培的方式帶來的,不同的茶籽之間會有差異性,這也是實生苗低樹齡茶優于扦插苗臺地茶的原因之一。當然不同的采摘等級,樹的陰陽等等也會帶來變化,所以只要有其山場特征的統一性,沒必要分的過細。
變化:變化指的是沖泡過程中的變化,和層次感有關但并不等同。真正的層次感應該是一杯當中體現出來的。層次感好的茶常常會富于變化,有時幾泡會有一個境界。但有變化的茶沖泡不一定層次感好。變化的前提是沖泡者的穩定性,如果因為水溫和出水時間缺少掌控而產生變化則不在此列。當然變化也只是品鑒的角度之一,有變化不一定就是好,表現比較平穩的茶也不一定不好。
手法的影響:無疑手法會對品鑒產生直接的影響,有的茶相對來說影響較小,尤其以茶氣見長的茶,只要水溫夠了都會有效果;而香氣細膩的茶則對手法有一定要求。好的茶在不同的手法下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而且都是正面的效果。比如茗壽堂的“尋梅”,冷水泡出來更有一種奇特之香,這也為我們品鑒提供了樂趣。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