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葉種不屬于普洱茶?
云南普洱茶的發展有幾千年的歷史,然而國家標準開始對普洱茶下定義卻是在2008年。
標準中指出: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并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采用特定加工工藝制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茶葉就是普洱茶。按其加工工藝及品質特征,普洱茶分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兩種類型。
很多人在此時會有疑問了,既然普洱茶是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制作,那用中小葉種制作的茶屬于普洱茶嗎?
這個問題困住了很多人,也讓許多人陷入了矛盾。如果中小葉種制成的茶是普洱茶,那么國家標準的定義不就形同虛設?如果它不屬于普洱茶,那么云南那些盛產中小葉種茶樹的知名茶山,用它們原料制成的茶究竟算什么?
會有這樣的爭議,是因為大家太過于拘泥表面的文字概述,而沒有深究其內部因素,才會對此產生了誤解。
在我看來,用中小葉種加工制成的茶也屬于普洱茶。具體原因我會在下文中一一贅述。
什么是大中小葉種?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大、中、小葉種究竟有什么區別。它們最主要的區分就是寬窄幅度不同,一般大葉種的葉片比較寬大,面積在40-60cm2之間;中葉種茶葉的面積在20-40cm2之間,會偏窄一點;而小葉種的茶葉偏狹長,葉片面積小于20cm2。
有人說,之所以不能把小葉種茶歸類于普洱,是因為它的葉片面積過小,內含物質不豐富,做不到普洱茶多樣的滋味變化。理論上來講,大葉種的茶多酚含量較高,小葉種的氨基酸含量高,用它們為原料制作的茶口感上會有很大區別。
但是茶品的好壞與葉片的形狀、大小沒有直接聯系,這并不能成為評判它們優劣的依據。在中小葉種古樹中,有很多品質非常不錯的代表,比如倚邦、革登、曼松、景邁山以及皇家貢茶困鹿山等。
規范和定義不會一成不變
茶葉的規范和定義都會經過時間而修訂,并不是一成不變。就如當下的普洱白茶之爭一樣,當初很多人都拒絕把云南茶山原料采用白茶加工手藝制作的茶當成白茶,也是因為人們對于傳統定義的局限。
幾千年的茶文化發展,不是依靠默守陳規前行,而是在不斷地發現與創新之中,才會漸漸發展出多個分支并且壯大。人們對于茶葉的規范和定義,也都在一定基礎上會有修正和調整。
普洱茶這個詞在明朝萬歷末年,也就是1620年時,才開始作為專用名詞在各地使用,而當時的茶大部分為毛茶,很少會被壓制成團。到了1729年,清政府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開設普洱府之后,緊壓茶才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也就是當時的七子餅,而它也是普洱生茶的前生。
云南的發酵茶品最早出現在民間馬幫運輸茶葉的時候,他們會把裝在竹筐里的干毛茶灑上一些水,目的是降低茶葉在運輸中的損耗,接著又用布袋或竹籃中采用了小規模的灑水使茶葉發酵。從1973年開始,才算真正意義上有了普洱熟茶的概念。
到了2008年,國家標準正式推行,對普洱茶進行了明確的定義。由于六大茶山所產的大葉種古茶樹占主流位置,而小葉種占比很低,再加上外省的大葉種很少,出于地方保護政策,凸顯地方特色,所以著重突出了大葉種的概念,標準就此訂立。
當時的一些名山名寨還沒有成氣候,更沒有所謂的小產區概念,以曼松為代表的“中小葉種”,在時間上也就錯過了爭取進入國標的契機。
大葉種、小葉種是一家
作為普洱茶的唯一生產地,云南境內的茶樹資源大多以種子繁殖,它包含了多個種類的群體種。群體種就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原生混合茶樹品種,包括大葉種,也包含中小葉種。
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發布的《云南西雙版納古茶樹的地理分布、多樣性及其利用》中,就將倚邦古茶山、蠻磚古茶山的小葉種茶,劃歸于普洱茶種及茶變種類別內。
云南茶葉種植資源專家張芳賜教授也認為,所謂的“小葉種”,其實還是云南大葉種群落中的成員,是不同生存環境和種源結構復雜的表現。
所以說在血統上,中小葉種的茶樹與大葉種同屬一脈,而采用了相同加工技術的小葉種茶葉也屬于普洱茶。如果用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這一個條件,就把中小葉種踢出普洱茶的家族,對它們來說著實有點不公平。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有茶的地方就會有紛爭。人和茶,一直在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而茶文化的發展也是在人類不斷爭議之下,才快步前行。大葉種也好,小葉種也罷,唯有經得起時間檢驗的茶,才是真正意義上品質優秀的好茶。
云南小葉種茶屬不屬于普洱茶,各位茶友,請問你們怎么看呢?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