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產區上千個寨子,細分千個以上品種,大葉中葉小葉(沒看錯),你真覺得自己可以下結論了?
很多觀念都是有歷史原因的,很多說法也只是假說,大家無妨探討,也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但要是非要覺得自己說的等于真理,可以用來做教科書,給茶友和茶農上課,就難免會有誤導和偏差了。
轉了幾轉勐海,跑了易武幾個寨子就懂普洱茶了?也不知道勐海茶區這些年口感偏好與工藝的變遷,易武真正的傳統咋回事,要拿有限的品鑒經驗和狹隘的視角去框別的茶區和品種,這樣可能不太好呢。
小編負責任的告訴你,普洱茶的水很深的,不是茶農無知,而是你被洗腦了。
你去教育景東老倉的茶農,你這茶殺青不對,綠茶化了。別逗了,那不是工藝問題,也不是品種問題,而是山場特征,獨特的香醇,真正的景東范兒。民國時龍云給老倉頒最高獎的時候,怎么沒人出來糾正?有時看不過去,我就跟景東的茶農說,要再碰到瞎BB的,你就跟他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
你去跟小景谷的茶農說,你這茶不夠霸氣又不夠柔。拜托,苦后幽香,甜涼的山韻你喝懂木有?紀大人衣食萬姓的時候,怎么就能讓當時的市場重新洗牌,甚至影響了茶馬古道的格局?民國年間景谷茶風靡的時候是昆明市場上的翹楚,比易武最貴的茶還貴。
別以為貢茶只有古六大茶山,那是貢茶中的大眾茶。貢茶中的特種茶,一個是蒼山的黑龍茶在洱海;一個是點倉貢茶,在瀾滄;這兩個是有確切史籍記載的;傳說的就更多了,也都在你壓根沒想到的地方。
小編也喜歡布朗山,也喜歡易武,但以為勐海才能叫核心產區,易武才能叫正山,那就狹隘了。如果說從整個普洱茶產區和大歷史的角度來看,普洱茶應該是版納、普洱,再加一個臨滄。如果你能這樣看,你心中的普洱茶格局將豁然開朗。
什么茶是最好的,這不是科學定義,是個人的體驗,不需要給別人上課。你知道嗎?明代云南最好的茶,一個在大理,一個在保山。過去普洱茶是綠茶,存茶傳統來自香港?別逗了,那是建國后割裂傳統的結果,明代就有確切的曬青工藝和茶越陳越好的記載,民國茶商很多會有意識的存茶。至于熟茶咋回事兒就更不用說了。
即使你認為熟悉的茶區,也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因為如果你不了解品種,你根本不可能了解一個茶區。以苦著名的老曼娥,真正老的古樹并不苦澀,這是過去的價值標準,否則也不會把“霸氣”的茶留給老班章了,但后來這個標準反過來了,用來充老曼娥的緬甸苦茶已經漲到千元了,可那才是布朗山“霸氣”品種的歷史來源啊,爺爺冒充孫子,是不是很有趣。冰島真正的古樹比你想象的少得多,而且冰糖香也不是最為重要的特征,有的茶區糖香比那還要濃得多,最令人難忘的反而是茶氣(體感而非口感),你不了解品種,你根本不知道冰島古樹是有差別的,就算花上萬也買到了純料冰島,也買不到這個體驗。
可說的實在太多,小編不想充什么大師,那沒有意義。只想讓這些茶人和我一樣,每到一個地方,放下自己的成見,表達你對這個地區的尊重,了解傳統,研究品種,因地制宜的探討工藝。別守著教條,別老上課,搬個小板凳跟我一起學習吧。
當云縣北部的一座茶山有37種茶樹,你看茶底能分出什么?在這大師滿天飛的時代,能堅持自己對品種的理解十分寶貴,絕對應該掛一個“普洱茶反洗腦教育基地”的牌子,組織已經被洗腦的童鞋來重新格式化一下。
關于普洱茶,我只說三句話。
普洱茶的市場這么混亂,作為消費者如何能看得清楚?
其實并不復雜,只說三句話,探討的是普洱茶市場的商業邏輯,不針對任何商家和個人。消費者只要記住這三句話,再看市場就簡單了,這里面沒有道德問題,也沒有絕對的好壞,探討的是商業模式。
大廠做茶收臺地
品牌加盟大雜燴
古樹純料做定制
大廠做茶收臺地
這個最好理解,如果你想擁有巨量,而又想擁有工業化的成本優勢,你只能選擇臺地,最好是自營基地。多年前,古樹和臺地價格差別不大的時候,大廠的拼配會兼顧二者,而現在基本上是純的臺地(但不是純料,還是會有臺地之間的拼配)。過去的配方或許有獨到之處,但實際上很多過去的配方已不可操作,因為成本的變化,只能看料做菜。
只說現象,茶好不好喝,是否安全,消費者自己權衡。
品牌加盟大雜燴
品牌加盟可不可以做古樹呢,畢竟還有專做古樹的品牌,不是不可以,如果我們研究古樹的成本和產量,就會明白,品牌加盟這種模式很快就會遇到瓶頸,這個不是誠意的問題,而是商業模式和產品特點的矛盾。
一個山頭的古樹如果只收到了幾噸,廠商個人,你能拿到其中多少?拿到了之后,這么多加盟商怎么分?當然,更為重要的考慮還是成本。
這種做法的直接影響是,消費者無法對山頭古樹準確估價,真正做古樹純料的人反而可能會被認為“貴”和“暴利”。
普洱茶的苦、澀味絕不是‘霸氣’
事茶者說:茶,有其性格。一位老茶人曾說:“濃非厚,淡非薄。”初嘗普洱茶者,容易被普洱茶的‘苦、澀’引入‘歧途’,而此文可以讓你對普洱茶有更好的了解。
云南十里不同天的獨特氣候,成就了普洱茶“一山一味”,“十山十味”。不同產區,形、色、香、質,絕無雷同的特點。不同的茶喝起來有不同的感受,并不是所有好茶都要用“苦”、“澀”、“濃”來描述。
現在一些商家把普洱茶的苦、澀、當成霸氣的普洱茶,普洱茶中的苦、澀,幾乎都想向老班章靠去或者聯系上,實際中各個地方的茶有各自的味道和特點。
【普洱茶的“苦”】
苦有兩種,一種是季節性的苦,春茶為上,最為香,甜或回甘。夏茶最次,入口便苦,有甚者接近于中藥的苦,因為夏季雨水充足,雖助長了茶條索的寬大,亦造成苦底,相反,接受陽光日曬充足的植物,味偏甜,水果蔬菜同理。
二是地域種植的苦,茶葉的味道很大部分取決于土壤和天氣,“橘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為枳”就是這個道理了,在眾多普洱茶的產地來說,臨滄、思茅(今普洱市)、版納為普洱茶主產區。還有些地方因氣候和土壤不大適宜普洱茶的生長。種植出來的茶葉便是苦的難以入口。當然了,這種苦也被某些人說成是濃,實有誤導之嫌。
【普洱茶的“澀”】
其實任何普洱茶生茶都是有澀味的,這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味道,無法抹去。澀味的濃淡每個普洱茶地區山頭的茶葉都不一樣,不能做好壞評定的依據。不過,臺地茶(近年人工大面積茶園種植,茶樹年齡不長)澀味易久留口腔,難散去,大樹茶、喬木茶(一般來說樹齡幾十年以上,喬木類)雖有澀味,但易散開,瞬間轉化為回甘。
【普洱茶的“濃”】
茶味的濃是指茶一入口,便飛快占領口腔各個部位,使之全部充滿此種茶的味道,再馬上去喝其他的茶便索然無味了,如近些年被很多茶友所追捧的“老班章茶”,也有人把茶味濃叫霸氣。
普洱茶的苦、澀、濃不是一回事,普洱茶最苦的老曼峨,而且現在最流行的老班章、冰島,過幾年還在不在流行這是一個問題。所以不能混談普洱茶不苦的不是好茶,不霸氣的不是好茶。
真正的霸氣,是體感,是持續綿長的延綿不絕的感覺。
“品茶,慢慢來……”
有時會遇到朋友笑著自謙“我不懂茶,我品不出來。”究竟要品出什么來呢?
品茶可能需要一點耐心,用勺子從水缸里慢慢取水,燒水時聽水聲以把握時機,之后還要靜置讓水溫達到合適的區間,心急的人已經耐不住了。第一泡出湯,有茶友咂咂嘴:“你這個不對,茶水分離了。”
“別急,慢慢來。”
三泡下去,茶友又發言了:“你這個茶香氣確實高,應該是某某山場。”
“別急,慢慢來。”
又幾泡下去,茶友沉默了,之后緩緩說:“你這個茶確實有變化,但我分析存放下去肯定不行,這種香氣留不住。”
“是嗎?別急,慢慢來。”
又幾泡下去,茶友耐不住了:“怎么總是慢慢來,慢到什么時候?”
“慢到忘記你的預設,忘記概念化的評判,然后才可以欣賞一道茶啊。”
拿出存了幾年的同樣的茶,聞過之后,茶友有些尷尬:“我還是不明白,為什么你一開始不讓茶把香氣和滋味都發揮出來呢?”
“為什么要刻意去逼迫茶來說話?讓茶自己慢慢來說話就好。她想說,自然就說了。”
“某某茶藝師可以十幾泡都是一個味道,水平多高啊。”
“這個通過控制水溫和出湯,也可以做到,但是沒有什么必要啊。”
“為什么呢?”
“一幅書畫,筆墨有濃淡才有意境,一道茶刻意追求一致有何意義呢?”
“泡茶本身就是人為,怎么可能完全自然呢?”
“人為亦是自然,包括你說的那種刻意想表達自我的泡茶,也沒有離開道。只不過刻意的茶你喝出造作,隨便的茶你喝出散漫,如是因如是果。”
“那究竟應該如何泡茶?”
“濃淡不是問題,也不是稀里糊涂,隨隨便便就是自然,那只是無明而已。”
“越聽越搞不明白了。”
“慢慢來,先學會尊重當下,這一杯茶,喝茶……”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