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意為“十二個千畝(十二,傣語讀為“西雙”,“版納”,意為“千畝”,即一個征收賦役的行政單位)。整個西雙版納現有古茶園8.2萬畝,分布于兩縣一市的19個多鎮100多個村之中。版納茶區是普洱生產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的區域之一。轄2縣1市,即勐海縣、勐臘縣、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廠”就誕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時的“六大茶山”主要分布于勐臘縣(只有其中的攸樂茶山位于景洪市)。
西雙版納是是國際茶界公認的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和普洱茶的發祥地。分布于境內各地的古茶樹、古茶園、保存了大量的古茶樹資源。馳名中外的普洱茶古茶山和茶馬古道等遺跡,是云南茶葉發展和人類發現并利用茶葉的活見證,也是獨特而沉積深厚的茶文化的載體,又是茶樹種質資源、基因發掘等研究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
據史料記載,西雙版納地區茶葉生產活動始于商周,產于西漢,傳于三國,商于唐朝得名明代,盛盛于清朝,衰于民國,享譽現代。數千年來,云南西雙版納地區種茶、制茶、飲茶、貿茶等與茶有關的活動物發展,長盛不衰。
(一)明清時期
明朝至清朝中,茶葉生產產量達到鼎盛,瀾滄江北岸的攸樂、倚邦、革登、蠻磚、莽枝、曼撒(易武)、等江內六大茶山,瀾滄江.南岸的賀開、南糯、勐海勐宋、景洪勐宋、巴達、帕沙、布朗、曼糯、等江外八大茶山,匯成云南西雙版納境內十四大占茶山,年產干茶10余萬擔。
清代中期,西雙版納普洱茶年產量最高達4000噸。道光25年(公元1845年),普洱府組織用大青石塊鋪設了從易武到普洱的茶馬古道。所產普洱茶從倚邦、易武茶馬古鎮由馬隊運出,一路經普洱,到下關,過麗江,進四川,最后來到康藏地區,部分再轉銷到印度、尼泊爾等;另一路則經老撾、緬細甸轉口到泰國、新加坡、印尼等中南半島國家。清末民初,由于社會動蕩、戰亂繁,加之西雙版納通往思茅等地的主通道改向,宣統年間(1909~1911年),年產僅13000擔。
(二)民國時期
1938年,為振興中華茶產業,受當時中國茶葉總公司委派,畢業于法國巴黎大學的范和鉤先生與畢業于清華大學的張石城先生帶領90多位茶葉技術工作者赴勐海縣籌建茶廠,1940年,勐海茶廠(原名佛海茶廠)正式建成投產。引進機械壓制普洱茶的加工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普洱茶生產中心也由易武茶馬古鎮轉移到了勐海縣。本內容來自《云茶大典》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