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年后,重新登上普洱茶文化論壇,何健先生一襲麻衣、一頭華發、一副謙恭。他說,“這里有好山、好水、好人,茶也好便宜”,引得臺下一陣笑聲。
?
初識何健,是在微信公號“一條”里的“葉放問茶”,先生小壺泡茶的姿態儼然入化境。他1985年拿到臺灣“中華茶藝獎”首獎,隨即在臺北永康街一角創立“冶堂”工作室,人生便泡進了壺與茶里。
?
5月,滇南綠城普洱疊翠積玉,街頭鳳凰花吐露芬芳。在“兩岸四地茶文化論壇”上,魯云邂逅何健先生。遞過名片,先生隨和地跟我到一旁會客室茶敘,里面人聲嘈雜煙霧彌漫,我們索性移步到一旁的樓梯間,坐在臺階上交流。不時給來回走動的人騰地方,何先生總是禮貌致歉。不過,我還沒來得及讀完他的論文,說了一陣子空泛話,他表示可讀完再談。
?
1979年,何先生用三分之一的月薪八百臺幣買了一片“紅印”,喝后“感覺像被騙了”。但普洱茶畢竟是歷史名茶,他就到香港探訪——擺滿絲綢、瓷器和中藥的“國貨公司”貨架上,有船貨公司的普洱茶。因為老茶保存不善或入倉的緣故,大多都有一股子霉味,但也有溫醇內斂的上品。1987年兩岸開放交流,他第二年就到大陸訪茶。1993年,云南思茅地區舉辦第一屆茶文化節,他來了;第二年昆明的茶文化研討會,他又來了。他和一干臺灣人,深入易武等云南茶山問茶,那時的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普洱茶復興肇始,有他們的大功勛。
?
不過1995年后,何健再沒有踏進云南茶山一步。一則是他預感到普洱茶即將炒熱,自動抽身而退;二則他退居“冶堂”,要去茶文化里“扎根”。
?
何先生是這樣的人。當年他辭去銀行業的工作,轉而投身茶界已讓人不解。之后為了研究宜興紫砂壺,他竟然賣房換了幾把清代的壺,之后談起來笑稱是“愉快的敗家經歷”,至今不置房產。他過手的壺,如今許多價值千萬,而他的“冶堂”里,并無名貴物什。“冶堂”以茶會友,來去自在,成為許多過路文化人隨心的所在。先生二十年得一“冶”字,沉潛之后,就像一把適手的老器,和光同塵,得大自在。
?
魯云問他:“茶是陰柔之物,浸淫太久,會否讓人木訥消沉?”先生作答:“茶讓人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茶讓人看清物我關系,動也能更好地動。”
?
魯云問他:“云南青花瓷器胎體不夠晶瑩剔透,做工又拙,美感何在?”他答:“云南青花是日用之美,你可以舒服地平視,沒有仰視驚嘆的距離感。”
?
和先生交流,其圓融通透讓人折服。他告訴魯云,少些“大哉問”,多從具體而微入手;批評也得講究站位的角度,不能逆勢而為。在從景邁山去景洪的路上,魯云與先生并坐而談,不知不覺中竟錯過了在南糯山下車。
?
二十多年“冷處理”普洱茶,先生將之稱為“有條件獲利者的責任”。而此次論壇上,他直陳兩個擔心:一是目前茶道領域“東洋風”漸盛,許多人打著“茶文化回歸”的幌子,高價開班授課,行銷奢侈器物;二是作為中華茶葉主流的綠茶文化式微,世味過于追求濃烈的香氣、滋味,而輕視更顯天地山川清幽淡遠之氣的綠茶。
?
何健先生并不認為日本的美學理念與我合流。他解釋,相較之下日本的美學是震撼的、屏息的、嘆為觀止而具有強制性的;而中國的美學是悠游自在的、是繞梁三日回味無窮的。茶界對中國美學認知上的不足,帶來消費和文化上的偏差。而“世味即是人心”,“重口味”折射的社會功利心態,恰恰需要綠茶的導引、潤澤。
?
五月,正是何先生在臺灣制茶最忙碌的日子。他不辭鞍馬勞頓再來云南,不是為了拋頭露面湊個熱鬧。正如他在論文中闡明的:因緣際會造就了大中華與他國結合的試驗樣本,如臺灣、香港和澳門,正如龍生九子,如今當以反哺之心將其養分回饋于母體。作為茶人盡一己之力,“哪怕有一個人聽進我的話,就沒白來”--“傳燈”之心,一至于此!
相關熱詞:何健
普洱茶
茶文化
青花瓷
延伸閱讀:
· 普洱茶軟飲料08-13
· 普洱茶的拼配是為了什么?08-21
· 茶葉的第一品牌會是普洱茶嗎?09-21
· 普洱茶「教父」——白水清12-10
· 06年勐庫戎氏勐庫春尖:幽烈如云中隱隱的雷鳴(普洱茶)12-16
來源:互聯網 更多好文請關注秒懂普洱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