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華,1941年出生,福建長樂人。曾擔任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所長,福建省武夷山北斗巖茶研究所所長,福建武夷山愛德華實驗茶廠廠長。2006年被授予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代表性傳承人,2007年被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武夷山市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被武夷山人尊稱為“德華叔”的陳德華,文質彬彬,言談謙遜。但跟他交談之后,我覺得他簡直太神奇了,他似乎擁有外星人的古怪大腦,滿腦子都是奇思妙想!陳德華自己說:“人家都知道我做過好多好多個第一次成功的,其實我還做過好多好多個第一次失敗的,甚至多得連我自己都記不得了”。
1963年陳德華到了武夷山茶科所,后于1965年被派到農村去搞社教,這一去就是7年。
1972年,陳德華又回到武夷山茶科所。1982年,陳德華在武夷山御茶園建起了一座占地5畝的武夷名叢、單叢的觀察園。有165個品種,著名的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肉桂、天女散花……從此,陳德華的名字和武夷巖茶連在一起,和大紅袍連在一起。
1985年,陳德華首推大紅袍小包裝,投放市場,反響極大,提高了大紅袍的知名度。
1989年、1996年被聘為第二屆與第三屆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茶葉專業審定小組成員。1991年主持的高產肉桂栽培試驗獲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1996年參加省地方標準《武夷巖茶(烏龍茶)綜合標準》制定工作,獲省標準計量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還參加“武夷巖茶快速做青技術及設備研究”工作,獲武夷山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7年退休后創辦了武夷山市首家民營科技企業——武夷山市北斗巖茶研究所,后又創辦了武夷山市(愛德華)實驗茶場。
2006年被授予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代表性傳承人,2007年被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武夷山市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1963年陳德華從福安農校畢業,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從此開始他和武夷巖茶的不解之緣。他的事跡太多了,從業界到民間,陳德華都被尊稱為“大紅袍之父”。他對大紅袍的貢獻,遠遠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位制茶人。他從事武夷巖茶名樅品種的研究長達四十余載,尤其對大紅袍的剪枝繁育與制作技藝做出了決定性的杰出貢獻,他被評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代表性傳承人。他第一個無性繁殖培育成功“正本”大紅袍茶樹;第一個研制成功大紅袍商品茶;第一個恢復傳統武夷龍團鳳餅緊壓茶,制成大紅袍茶磚……他開啟了大紅袍一個全新的時代,成為現代大紅袍價值紀錄的開創者與引領者。由他焙制的特級大紅袍多次以10萬元以上的價格拍出,其親制的一款60克重的“大紅袍”更拍出56萬元高價。
23歲的陳德華,1963年來武夷山,至今已經48年了。他一直是閑不下來的人,一直在做,做各種各樣好玩的事,嘗試各種各樣的可能。比如用純種大紅袍與數種優質巖茶拼配出商業大紅袍,比如最早使用正山小種煙小種的烘干方法,比如第一批機械采茶,比如提議改良之后從浙江引進整體式的殺青機,這些點子,現在都在茶葉界大范圍地使用。陳德華簡直是一個點子大王,他說自己“就是愛想,會去做那些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成績不說,單說那些失敗的嘗試,也相當多。上世紀七十年代,他第一個引用沼氣制茶,但是失敗了,沒人知道;他第一個制做茶葉脫水機,大的小的都做,但沒法推廣,因為生產過程不方便,所以推廣不開也等于失敗;他第一個在武夷山引進茉莉花,茉莉花是種下了,但花茶不是武夷山強項,推廣不出去也是失敗……簡直太多太多了。陳德華的創新思維,獨樹一幟,超越他人很多很多,他就是一個“茶葉界的愛迪生”,怪不得會成為第一個讓大紅袍無性繁殖成功的人。
陳德華他像一株老茶樹一樣,仍在不斷散發新香。1997年退休后,人們以為他可以在家品茶論道,安享天年。可他卻退而不休,繼續奔忙在茶葉生產和制作的第一線。這么一個滿腦子新鮮念頭的人,正應了那句名言“沒有什么不可能”!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