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糯山,位于西雙版納的勐海縣境內,高山連綿,蒼翠蔥蘢;熱帶雨林,古茶遍坡。南糯山由山菁、山梁與山沖組成,現在習慣稱這個村委會所達的范圍叫做南糯山。境內有26個村寨、4個居民點與2.8萬畝800多年歷史的人工栽培大葉古老茶山相依相鄰,是是雙版納十二個古茶園之一,也是我國優質普洱茶的主要產地之一。
“南糯”是傣族地名,意思為“筍醬”,南糯山即為筍醬山。從前,當地老百姓熬筍醬到景洪宣威府進貢,故得其名。國道214線從這片土地穿過,交通方便。南糯山是格朗和鄉最大的一個村委會,一千多戶人家,居住人口有四千多人,土著茶農主要是僾尼族(僾尼族是哈尼族的一個分支),還有一些拉祜族與漢族人。
南糯山的僾尼族大部分是從紅河州搬遷來的,南糯山原來是布朗族人的家鄉,他們種植了大量的茶樹,歷史上由于戰亂、瘟疫等原因,布朗族人遷去布朗山定居,南糯山就成了僾尼族的家園。
一、在邊二家品茶
正月初六一早,我們相約一塊去南糯山訪茶。
約上小區的鄰居韓玉昆、李春夫婦,并在小區門口與另外一輛車上的朋友——我們去年“我們開車去遠方”時,在長白山二道白河的“美人松公園”結識的,開著房車也在那邊旅游的昆明龔振龍夫婦,這次春節他們開著豪華的房車來到西雙版納小住,另外還有一位朋友,是獨自開車來版納的長春方建華。
我們兩輛車從嘎灑出城,直接前往南糯山水河寨,拜訪前幾天在“九路馬書院”結識的僾尼族茶農邊二,當時他陪著北京、上海的老知青鄭培庭老師、江翠翎老師一行四人到南糯山觀光。
水河寨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格朗和鄉南糯山村,在南糯山埡口向陽寨再往勐海縣城方向兩公里處的右邊,一條較窄的小路可開到邊二的家門口上面,先將車借停在別人的院子,再往下走幾步就到了邊二的小院。
邊二的家在小山坡上,占地面積還比較大,院子里分上下兩層,上面一層除了他家一棟舊的僾尼族風格的吊腳樓以外,還有一棟新的房子,上面有“幸福之家”字樣的是他們住宅,側邊是一座小茶樓。
院子后面還有一大塊空地,說是準備蓋一個寬敞的大茶樓,后面左下方還有一個曬茶樓,這是茶農人家必備的場所,從曬茶樓的大小,可以看出茶農的茶山大小。
邊二告訴我們,普洱茶之所以耐泡,與茶葉殺青、揉捻后直接生曬相關,其他地區烘焙的茶,香味雖然高一些,但不耐泡。
邊二家里現有的茶樓不大,也是一幢老建筑,雖然小了一些,但也仍然能夠坐下我們來的六個人喝茶。
室外風光不錯,能眺望遠處,不遠處有35年樹齡的茶山,茶叢青翠,古木參天,藍天白云,楠竹搖曳。
邊二的老婆叫勒敏,漂亮勤快,說話也好聽,她說娘家是向陽寨的。她正帶著兩個孩子在老木樓上做飯。
邊二說,老的那幢純木結構的木樓,也叫吊腳樓,特意作為僾尼族的特色保留下來的。木樓下面存放摩托車與雜物。
上面很大,他們家的廚房就安放在吊腳樓的樓上。正中有個僾尼族人的火塘,僾尼族人做飯、燒水與取暖均在這里,上面吊掛著一個木柵欄,放置著熏烤的豬肉。晚上他們便會圍在火塘喝茶、聊天與唱歌。
兩個孩子正好放寒假在家。老大是女兒,叫龍泉清,在浙江紹興文理學院上大學,是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今年大一;老二是兒子,叫龍泉注,在景洪的職業技術學校學習,學的是花卉園藝。
邊二在他的茶樓上請我們喝茶。
先泡“熟普”;喝完以后,又泡了一泡“古樹生普”,一泡的茶葉大約是8 克,他不用天平稱,只是隨手抓一把。
然后又泡了兩種茶:一種可能是“喬木生普”,另一種是“白茶”,他們也把它稱作“月光白”,說是茶葉采摘來后不用曬,不用殺青也不要揉捻,將茶葉直接晾干,因為是在晚上的月光下面晾干的,所以僾尼族人稱之為“月光白”,這種茶另有一番韻味,據說能敗火。
二、邊二喜歡書法
我根據邊二的要求,給他們的茶樓寫了幾幅字,今天順便送來。其中兩幅是給王慧寫的。她是半坡新寨其中一個寨子叫新路村村民小組的支書,還是人大代表,與邊二是朋友,所以邊二讓我為她也寫上兩幅,書法的內容——“與茶起舞”、“觀南糯茶海,品古樹茶香”。
邊二他自己擬好了句子,我分別用楷書、篆書與行書書寫了以下內容:“邊疆茶坊”、“心如止水”,“茶香飄四海,喜迎八方客”。
邊二與勒敏拿著“邊疆茶坊”四個字全家合影留念。
中午在邊二家吃飯,他們做了滿滿一桌的菜,專門殺了雞,然后做了他們僾尼族人招待貴賓的雞粥,就是將稀飯與雞塊煮在一起,煮熟了后,把大塊的雞撈出來,成為單獨一盆雞肉,每塊還帶著稀飯。另外一大盆雞肉稀飯放在桌中間,表明這是最好的主菜。還有臘肉、還有熏魚、麻辣豆腐,還有一個有蘿卜絲拌的涼菜,酸酸甜甜,挺好吃。還有兩個清水煮的菜:四季豆與包心菜,這兩道菜均沒有放油鹽,是蘸著用豆豉拌的蘸料吃。
僾尼族人的菜還是相當爽口,沒有喝酒,吃完了飯,大家圍著餐桌坐著,就他們僾尼族的習俗進行聊天。
我很喜歡他們僾尼族的服飾,請勒敏將他們自己做的民族服裝,展示給我們拍照。那美麗的具有僾尼族風格的圖案是勒敏她自己繡的。
邊二告訴我們,這個寨子散養的雞25元一斤,只是不容易抓得著,要提前預訂,才能在頭天晚上抓雞,抓不到也就吃不著。他們的雞是飛在樹上過夜的,是非常好吃的土雞。
三、邊二家是有文化的家族
邊二哥的家是有文化的家庭,這在南糯山僾尼族人中,是不多見的。
邊二的祖父是比較開明的少數人之一,在家中需要邊二的父親幫忙時,就主動送他去上學。邊二的父親搓邊先生,是南糯山小學第七屆畢業生,退休前擔任過南糯山完全小學的兩任校長。邊二的大哥是水河寨走出來的第一名大學生。第四代中邊大的兒子、邊二的女兒也都上了大學,所以他們家可謂書香門第。
在僾尼族,按照他們民族的慣例,子連父名。比如說邊二父親的名字叫搓邊,那么他的三個兒子分別叫邊大(邊大還有一個名字叫“大優”)、邊二和邊三;邊大(“大優”)兒子的名字就叫“優良”。南糯山上的許多僾尼人不僅有僾尼族的名字,還有一個漢族人的姓,比如,搓邊先生的漢姓是“龍”,所以他在學校時,當地有人稱他為“搓校長”,也有人稱他為“龍校長”。
搓邊是1953年出生地水河寨,他是南糯山完小的第七屆學生,讀完了高小后,當時的文化程度已經是相當高了。在家務農的他被南糯山學校請去當民辦老師,不久,被派去景洪師范進修二年,畢業回南糯山小學任教,是正式的國家編制教師。
搓邊先生從事鄉村教育三十年,不僅擁有小學“高級老師”的職稱,還擁有普通話等級、校長資格、優秀教師、優秀黨員、優秀林業工作者等多種資格與光榮稱號。
1985年擔任南糯山完全小學的校長,直到2003年退休。在龍校長任職期間,他承諾讓南糯山小學的老師帶上家屬上北京看天安門的諾言得到兌現。
看邊二他們家多年前的照片,可見其樂融融。
邊二的大哥邊大(大優)1972年出生,從云南省公安大學畢業后,分配在勐海縣公安局打洛分局工作,曾任過勐海縣治安支隊副隊長,從領導職務上退下來后,專門在水河寨的家里種茶。
邊二的全稱叫龍邊二,1977年12月3日在水河寨出生,在勐海縣民族中學上學,家庭為了供邊大上大學,他放棄了深造,初中畢業就回來務農。他在向陽寨認識了勒敏姑娘,后來1998年與她結為夫妻。
由于邊二為人樸實,勤勞肯干,雖然在家中他的茶山少一些,但夫婦倆憑著自己的雙手勞動,干出了一片天地,養活了兩個兒女,并送他們上學。
邊二還被推舉為人民代表,南糯山村委會委員兼治保主任,成為南糯山村的好干部。
邊二熱情為人,廣交朋友,結識了許多文化之人,也給他的茶葉打開了潛在的銷路。
邊二的妻子勒敏精明能干,除了料理家庭外,還在院子里種植了許多花卉、有難得一見的樹蕨、有三百年歷史的古茶樹、有樹番茄、有開花的石斛,還有許多盆栽的“肉肉”,長勢茂盛,令人可愛。許多肉肉品種,他學園藝的兒子也說不明白。
邊三是勐海縣職業高中畢業,當初邊三也考上了大學,因為錄取他的大學專業不是他喜歡的機械專業,他沒有去。現也在家里做茶,由于年輕,通過賣茶廣交朋友,生意做得紅紅火火,連龍校長都說,邊三的收入遠多于他這個當過校長的。現在邊二的父母親都跟邊三在一起生活。
邊二家族的下一代更有出息。邊大的兒子優良,在昆明滇池學院法律專業讀書。邊二的女兒泉清在浙江紹興文理學院,她是景洪一中考出去的;兒子泉注,在景洪職業技術學校學園藝花卉。邊三的兒子叫泉海,也已經在讀初二。
搓邊先生告訴我,當時他當民辦老師的月工資只有35元,轉正后也才40多元。他還得供養母親、妻子和三個兒子,還得供他們上學。他利用空余時間在家種地、種樹、種茶葉,彌補家庭的開銷不足。所以他對種植茶樹與經營普洱茶,非常地有經驗,是一個有文化的老茶農。
從他們夫婦的照片上看,坐在他妻子邊上的搓邊先生儼然一個知識分子。
搓邊先生告訴我,因為村寨搬遷,他帶領全家在四十年內,曾經建造過七次房子。1979年在水河寨蓋了當時南糯山最好的一間大瓦房;1995年搬到鱷魚谷時,蓋了磚混樓;2005年現在的水河寨,蓋了僾尼族木頭的吊腳樓;2009年在原址由于地基坍塌,又重新蓋了新樓(木樓);2015年在原址蓋了一幢400平方米的樓房(別墅);2006年邊二分家,蓋了現在的邊二住的木樓;2007年,214國道對面,蓋了一座小院及樓房,后賣給現在的德益軒茶廠,現在他們已經拆了,另蓋了房子。
四、水河寨與普洱茶
邊二哥所處的村寨叫“水河寨”,在資料上查到是1955年建立的。“水河”是傣語,原稱“回賀”,“回”傣語“山菁”的意思;“賀”則是篾竹(傣語稱其為“埋賀”);“回賀寨”即為篾竹菁寨,該寨因建在長有篾竹的菁旁而得名。后因發音不準,“回賀寨”叫成“水河寨”。
但根據搓邊先生介紹,水河寨是從姑娘寨遷出來的,解放前他們都住在姑娘寨,1947年一場火災,將他們的木樓燒毀,1949年他們就從姑娘寨那邊搬到茶廠舊址附近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說是那里有一條“南糯山河”,故他們的寨子叫“水河寨”。
后來因為他們寨子的土地在山后面,下面耕作更方便,于是就陸續有人家搬到老公路的鱷魚谷那邊居住,2005年214國道開通了,又在國道邊形成了水河寨今天的面貌。
邊二與新路村的女支書王慧(她的僾尼名字叫“者路”)告訴我們,茶葉采摘時期,當地南糯山的茶農會請老撾人來采茶,每天支付薪水80元左右,看他們可憐,回去時會多給一些。現在查得緊,查到了有人雇用外籍民工,會遭到重罰,因此老撾人過來很少了。采茶季節,當地茶農只好請勐海當地的人上山來采茶。勐海的傣族與僾尼族人,他們地處海拔比較低的地方,只能種橡膠與水稻,沒有茶葉,于是山上做茶旺季,請當地的傣族人、僾尼人來幫忙采茶,如果長期做一個月的話,就得要3000塊錢/月,如果是短工的話,可能還更貴一些,給過150元/天。他們一個人一天采摘的鮮葉,能做成約三公斤干茶,鮮茶葉采摘數量大概在15——20公斤左右,僾尼茶農自己一天則能采27公斤左右。
王慧說起采茶,感觸很深,她說:采茶時像練瑜伽,打著赤腳上樹,古樹樹枝上疙瘩頂著腳底,如同按摩一樣痛。有的枝太高,夠不著,要用工具將樹枝勾下來,也是個力氣活。還有時站在架在斜坡上的木桿上,要設法保持平衡,有如練雜技。一個茶季,人要瘦好幾公斤。采臺地茶雖然沒有上述辛苦,但又曬,又熱,又要彎腰疼,也是非常累。
做茶的那個月,茶農非常辛苦,白天清早就得上山采茶,回來后要對采回來的新鮮茶葉進行處理:萎凋、殺青、揉捻,晾曬,每天要忙到晚上十二點以后,第二天天不亮又得起床繼續做茶。
當地人稱一百年以上的茶樹,叫做大樹茶(外地人稱之為“古樹茶”);若進行矮化了的古茶樹,后又發了,老樁長新芽,他們叫“喬木茶”;后面種下的茶,成畦的灌木小茶樹,當地人叫“臺地茶”,或者稱之為“生態茶”,即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純生態生長。
邊二家后面的茶山,是1985年正式實施勐海縣“茶葉種植星火計劃”,大面積種植高產、速產茶葉基地,在水河寨等地試點。當時說服茶農在挖掉種玉米、旱稻的山地上,種植大葉品種茶,不施肥,不打藥,三十五年過去了,長勢良好。為為了提高產量,現在每年修剪一次,一畝地能收鮮葉500公斤,干茶100公斤。這種生態春茶(干茶、下同)售價在100元/公斤,夏茶(又稱雨水茶)50元/公斤;谷花茶(又稱秋茶),70元/公斤。
邊二哥告訴我,他們原來是從南糯山腹地搬遷下來的,山上原始森林中仍然有他們的古茶園,那兒的古樹茶要賣900元左右/公斤。搓邊先生在丫口老寨還有一片茶山,約五畝,品質更好,價格更高。
邊二哥自己在老的水河寨的山上,有將近30畝三百年樹齡的古樹茶。
他還說南糯山丫口老寨那邊還有許多700-800年的老茶樹。
感謝邊二哥、搓邊先生和王慧支書,帶我們走進了古老的茶山。
陳財,普洱茶新銳制茶工程師,1987年03月出生,云南瀾滄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術員、審評員、技術科長、總工程師,擁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經驗. 關于普洱茶,你想知道的,這里都知道 .能為你提供專業、快捷的1對1解答,朋友圈每天都更新發生在云南有趣的故事 ,采茶做茶及普洱茶全部干貨知識!只想把真正的好茶給愛茶懂茶的人!添加微信:435121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