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老班章村
?一群人,因茶而富;一座山,因茶而名;一座城,因茶而興。
?茶在房前屋后,茶在云山霧罩中;茶在每天喝的水杯里,茶在賀新房的祭品里;茶在生活中,茶在信仰里。茶,無所不在,這就是中國普洱茶文化之鄉——勐海。
?茶一直是勐海最古老的支柱性產業,傳承千年,生生不息,深深地融入了全縣各族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里。進入新世紀以來,勐海縣委、縣政府挖掘茶文化資源,拓展普洱茶產業鏈,把古茶樹資源、普洱茶和民族茶文化資源與旅游有機結合,開拓思路,積極探索,著力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今年4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勐海縣“中國普洱茶文化之鄉”牌匾。
?2004年,西雙版納州古茶樹資源普查的結果顯示,全州百年以上的古茶園總面積為8.5萬多畝,其中勐海縣面積為5萬多畝,多數樹齡在200至500年間,少部分達600年以上;茶樹品種有云南大葉茶勐海種、滇緬種、大理種等6個種屬,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園面積最大、茶樹品種最多的古茶區。
?2014年,全縣茶園面積達51.1646萬畝,毛茶總產量2.2483萬噸,成品茶總產量2.8664萬噸,工農業總產值48.8億元,占全縣地區生產總值81.8482億元的60%。按20萬茶農計,茶農來自茶葉年人均收入4750元。上繳茶葉稅收32525萬元,同比增加13594萬元,占全縣稅費總收入89035萬元的36.5%。
圖為:布朗族祭茶
?茶樹資源博物館
?勐海縣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核心區域和普洱茶的發祥地之一,全縣各個山區均有古茶樹分布。“山山有茶樹,寨寨茶飄香”,這是對勐海縣各古茶山的真實寫照,境內布朗山、賀開、南糯山、帕沙、勐宋、章朗、曼糯都有古樹茶。勐海地處東經99°56′—100°41′,北緯21°28′—22°28′之間,古茶山海拔均在1200米至1600米之間,最高的勐宋滑竹梁子古茶園海拔達1800米。屬亞熱帶高原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露重霧濃,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8℃;河流縱橫交錯,屬瀾滄江水系;土壤為花崗巖母質發育而成的磚紅壤性紅壤,土層深厚,土質疏松,結構良好,有機質含量高,植被茂盛,空氣濕度大,動植物適生范圍廣,正好滿足了茶樹生長發育對自然環境的要求。得天獨厚的“高海拔低緯度”地理和氣候環境,蘊育出了天生麗質,形、湯、香、味、底要素俱佳的勐海大葉種茶,均為普洱茶的上好原料。2004年,西雙版納州古茶樹資源普查的結果顯示,全州百年以上的古茶園總面積為8.5萬多畝,其中勐海縣面積為5萬多畝,多數樹齡在200至500年間,少部分達600年以上,遍布境內的古茶園是茶葉發展歷史的“活化石”;茶樹品種有云南大葉茶勐海種、滇緬種、大理種等6個種屬,是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園面積最大、茶樹品種最多的古茶區,被業內稱為“世界茶樹王之鄉”、“世界茶樹資源博物館”。古茶園里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樹,有部分野生型古茶樹和近緣植物,是先民們留給子孫后代的一筆厚重而珍貴的財富。
?布朗族是勐海縣的土著居民,布朗山鄉是中國唯一的布朗族鄉,凡是布朗族居住地都是古茶樹豐富地。布朗山古茶園總面積約1.5萬畝,布朗山古茶區與賀開古茶區相鄰,主要分布在班章村委會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新竜村委會曼新竜等村寨。賀開,位于勐混鎮境內,賀開古茶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曼邁、曼囡等拉祜族村寨,面積1.7萬多畝,是西雙版納州境內連片面積最大、最具觀賞價值的古茶園,被譽為茶林中的“國家公園”。古樸的拉祜族村寨分散于山林之中,在這片古老茶園里書寫一代又一代的童話色彩。曼弄新寨是賀開古茶山中最具代表性的茶林村,茶樹在寨子里,人群在茶樹中,形成獨特的人與茶相依相惜的景致。賀開的古茶品質與布朗山的接近。南糯山古茶區位于格朗和鄉東面,隔流沙河與勐宋茶山相望。南糯山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霧籠罩,是個神秘的茶區。古茶樹面積1.2萬畝,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大都樹齡在200年至500年,是云南省面積較大的古茶區之一,也是云南省機械制茶的發祥地。帕沙古茶區位于格朗和鄉,帕沙是哈尼族集居地,西部與勐混鎮賀開古茶區交界。區域內都是樹齡在500年至800年的古茶樹,樹直徑都在30厘米以上,圍徑90厘米左右,最粗的茶樹需要4個人才能合抱。資料表明,帕沙古茶樹園面積大約有5650畝,其中2987畝屬年份在500年以上的古茶樹園。帕沙老寨生長著一棵高2.1米的老茶樹,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為帕沙1號。西定鄉巴達不光有1700年野生古茶樹群落,還現存大量栽培型古茶樹,主要分布在章朗村、曼邁村附近,面積1000多畝,被稱為章朗古茶區。章朗村景致迷人,分新寨老寨兩地,是西雙版納州內最大的布朗族古村寨,已有1400多年歷史。勐宋古茶區面積5000多畝,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舊寨、壩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區內有被譽為“西雙版納屋脊”和“西雙版納之巔”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5米,是西雙版納州境內最高的山峰,山坡四周分布著大量成片的古茶樹群落,最大的一株古茶樹直徑達1.8米,高約30米。勐宋古茶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卡古茶,面積300多畝。那卡古茶葉片較小,像中、小葉茶,香氣悠長,有蘭花韻味,那卡竹筒茶蘭香中帶有竹香,韻味獨特,唯那卡獨有。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聞名于世,每年都要進貢車里(今景洪市)宣慰。據說緬甸王也曾喝過那卡竹筒茶。曼糯古茶區位于勐往鄉,古茶園與其他地區的茶園略有不同,超過百年的古茶樹散布在蕨類叢生的綠野之上,面積超過1000畝。這些茶樹高度在3米至5米。據了解,曼糯古茶園曾經歷了一次慘痛損毀,成林連片的少,茶樹分散,但從現存面積來看,鼎盛時茶園面積至少在5000畝以上。
?每座古茶山茶葉各有獨特品質風格,老班章茶喬木茶以香高味釅、茶氣重而馳名,盡顯“王者風范”,外形勻整、葉芽肥壯、白毫顯著、色澤墨綠油亮;茶湯金黃、清澈透亮;花蜜香型、蘭香明顯,杯底香高持久;滋味純厚、濃釅甘爽、口感飽滿、茶氣剛勁、蕩氣回腸;葉底葉面柔韌厚實,色澤均勻、白毫顯露,故而被譽為“霸氣”十足的極品茶。賀開古茶山喬木古樹茶:葉芽肥碩、白毫顯露,茶湯黃綠透亮,香氣醇厚、有微蘭香,杯底留香綿長,滋味稍帶苦澀、鮮爽飽滿、回甘持久,葉底柔韌、色澤均勻。南糯山古喬木茶:外形勻整、葉芽較肥、白毫顯露,茶湯黃綠明亮,清香馥郁,滋味略帶澀味、鮮爽回甘、茶氣稍弱,葉底柔韌、色澤均勻。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各具特色的茶留予茶友各自悉心品鑒。
圖為:哈尼族祭茶
?經年沉淀 ?歲月茶香
?勐混鎮曼列村因實施生態茶園建設項目,得益于采摘管理初制技術的提升,僅1年時間,曬青毛茶價格比以前提高了2—3倍;又是一年春茶萌芽時,來自北京的愛茶人清水又住進了老班章村民六大家,他們因茶而結緣,清水和六大一家人一起采茶、炒茶,然后把茶葉帶回北京與朋友分享,親自踏上老班章的土地是他朋友圈里很多人的夢想,每年到老班章小住已經成為他的習慣;近年來的3月中旬至5月中旬,勐海縣城總會出現“一房難求”的情況,來自五湖四海的各地客商、愛茶人士涌進勐海縣城,長期駐扎勐海,踏著泥濘來往于茶山與縣城之間,守著一片茶園,守著一棵茶樹,只為魂牽夢繞的“勐海味”茶。
?茶葉和普洱茶是勐海縣最古老而又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勐海縣各族群眾種茶、制茶、用茶、貿茶的歷史悠久,始于西漢、興于唐宋、盛于清民。唐代·樊綽的《蠻書·云南管內物產第七》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所說“銀生城”,即今普洱市景東縣,是當時南詔六節度之一銀生節度的所在地,管轄范圍包括今普洱、西雙版納等地區,而產茶的“界諸山”就是西雙版納、普洱境內各大茶山。當時西雙版納稱“茫乃道”或“茫部”,居住的民族“茫乃”即傣族先民,“濮人”、“濮滿”就是今布朗族的先民,即史學和茶學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種茶的先民之一。
?勐海普洱茶產品通過滇藏茶馬古道銷往西藏,在清末民初達到鼎盛。由于連年戰亂和匪患嚴重,到清朝末年,普洱茶加工銷售中心逐步南移到勐海。清光緒末年(1908年),石屏張棠階兄弟三人到勐海創恒春號茶莊;民國10(公元1921年)自勐海經緬甸、印度到西藏的運輸線路開通之后,勐海傳統普洱茶迅速發展。勐海大葉種茶制作的傳統普洱茶,滋味釅厚,香高耐泡,很適合游牧民族藏族的口味,深受藏族同胞偏愛,因此有“藏人非車(里)佛(海)茶不過癮”之說。據《佛海茶業概況》(1939年)記載,到1936年,勐海的茶莊、茶坊有:洪記、可以興、恒盛公、撣民合作社、云生祥、恒春、普信、時利和、復興、來復、利利、富源、悅和、新民、華僑等,共發展到20多家,當年生產普洱茶3萬多擔,其中出口的“圓茶”、“磚茶”、“緊茶”及“散茶”等普洱茶1.65萬擔,產量最大的洪記茶莊為4000擔,其次是可以興2000擔、恒盛公1700擔,由佛海打洛關和經孟連中緬邊境出口,銷地遍暹羅、緬甸、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及中國西藏等各地。“內中以‘緊茶’為大宗,以西藏之銷量為最大。”文章說:“佛海產茶數量,在近今十二版納各縣區,為數最多,堪首屈一指。同時東有車里供給,西有南嶠供給,北有寧江供給。自制造廠商紛紛移佛海設廠,加以輸出便利關系,于是佛海一地,儼然成為十二版納之茶業中心。素以出產普洱茶葉著名的六大茶山,以越南關稅壁壘之森嚴,及運輸上種種之不便,反瞪乎后矣。”據李拂一老先生回憶,由滇藏茶馬古道馱運銷往西藏,全程需100天,改由緬甸走海路經印度再到西藏,僅需35天。茶號茶莊承載了昔日普洱茶歲月的輝煌。1939年5月,民國政府財政部采納時任佛海縣代縣長李拂一的建議,委派茶葉專家范和鈞率領技術人員到佛海成立官辦“中茶公司佛海茶廠”,佛海茶廠于1940年正式成立。茶廠從國外運來茶葉揉捻、壓茶等機械設備,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圖為:賀開古茶園
?聚居在勐海這片古茶區的傣族、布朗、哈尼、拉祜等世居民族,愛茶、用茶、敬茶、祭茶,人們視茶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靈性之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哲學、醫藥等各個方面,人們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祭祀拜神、人際交流、走親訪友等,都少不了茶。在漫長的種茶、飲茶、貿茶等茶事活動中,各民族的制茶工藝、飲茶習俗彼此滲透、相互學習、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飲茶習俗和民族茶文化,并沿襲至今。傣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竹子,除用竹子建房、做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外,還喜歡用竹子來燒竹筒飯、加工竹筒茶。傣族“竹筒茶”,屬于緊壓茶類。常用來加工竹筒茶的有香竹、甜竹兩種。香竹又叫糯竹,皮薄內空,節間長,一般30厘米至40厘米,竹膜清香濃郁,是做竹筒香茶的首選。加工竹筒茶時,先把剛新砍來的竹子鋸成一端帶節的竹筒備用,把新鮮茶葉放在鐵鍋內殺青、反復揉捻,再把揉捻好的茶葉裝入竹筒中,用木棒舂實、壓緊,最后用青竹葉把竹筒口堵上,在火塘邊均勻烘烤15至30分鐘后,取下涼放。待冷卻后,剖開竹筒,即成一節一節的竹筒茶。還有一種做法是將曬青干毛茶分3至5次塞入新鮮竹筒內,再將竹筒放到炭火上烘烤,受熱的竹筒內壁溢出水氣使筒內的曬青毛茶回軟、吸香,然后用木棒將竹筒內的茶葉舂實、壓緊。這樣反復幾次后,即可制成一筒香竹筒茶。竹筒茶外形呈棒狀,白毫多,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爽回甘,并有馥郁的茶香和獨特的竹香。哈尼族好飲濃茶,“土鍋茶”、“烤茶”是他們常用的飲茶習俗。制作“土鍋茶”時,將盛有清澈山泉水的土鍋置于火塘內三腳鐵架上煨煮,待水煮沸后,把干毛茶放入開水中煨煮半小時左右,倒入茶杯中飲用。茶湯金黃明亮、香高覆郁、滋味濃醇,苦而回甘。也可用新鮮茶葉放入土鍋煨煮,待水沸騰后放入新鮮茶葉,再經一個多小時不斷加水煨煮后,即可倒出來飲用。布朗族有吃“酸茶”、“喃咪茶”和飲“青竹茶”的習俗。制作酸茶時,要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葉及較嫩的對夾葉、單片葉,蒸或煮熟后,放在通風、陰涼處7天,晾干,再裝入較粗長的竹筒內,壓實、封好口,然后埋入干燥的土里,以土蓋實,埋一個多月后即可取出直接嚼食,也可拌上適量辣椒、鹽巴等佐料再食用。這種茶酸澀、清香,喉舌清涼回甜,具有助消化、解渴、提神、除疲勞等功效,堪稱布朗人的美味與保健食品。拉祜族制作“土罐茶”時,將曬青毛茶放入小土罐中,在火塘邊慢慢烘烤,并不停地抖動,使茶葉均勻受熱。待罐內的茶葉散發出陣陣熱香味時,再注入開水,罐內發出噼叭噼叭的水響聲,稍煮片刻即可倒出飲用。茶味濃醇,糊香持久,回味無窮。
?勐海縣各少數民族能歌善舞,他們以茶入歌入舞,既有許多代代相傳的古老的采茶山歌、祭茶調和采茶舞,也有即興現編現唱的采茶歌、用現代流行元素作詞作曲的茶歌。“賀開山上古茶林,老樹彎彎枝葉青,這山連著那山坡,千畝茶園萬樹金,唱支茶歌給你聽,茶歌唱出拉祜的情,山高路遠那朋友來,一杯清茶喲一片心呀嘿……”這首《唱支山歌給你聽》在勐海廣為傳唱。
圖為:勐混生態茶園
?重振旗鼓 ?再創輝煌
?每一座森林密布、鋪青疊翠的古茶山、古茶園,都是一座生態茶葉公園;每一棵古茶樹,竹木掩映的布朗、哈尼、拉祜等少數民族茶山寨,都是一座別具韻味的茶文化博物館、體驗館;各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茶樹祭祀、采茶歌、采茶舞、民族茶藝茶俗等,還有連綿起伏、綠蔭覆蓋的一座座現代生態茶園,茶葉科技示范園,國家茶葉種質資源圃等,都是極具開發利用價值的旅游資源。
?縣委、縣政府在充分利用茶資源的基礎上,大力弘揚各族群眾內涵豐富的茶文化。自2008年起,縣政府主辦了七屆勐海茶王節,進行茶葉采摘、初加工技能競賽,組織開展普洱茶“斗茶”大賽、各民族飲茶習俗表演、普洱茶產業可持續發展論壇,弘揚綠色、生態、健康的普洱茶文化,促進了古茶樹資源保護,為海內外的茶界人士,涉茶企業和普洱茶愛好者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促進了普洱茶產業可持續發展。
?縣委、縣政府在致力于全面推進中國普洱茶第一縣建設過程中,把茶文化旅游作為發展戰略重點之一,以普洱茶文化為靈魂,以古茶山為特色,以古茶山游覽、民族茶文化展示、普洱茶傳統制作體驗、涉茶產品展銷、茶葉保健養生等為內容,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著力推進。在省、州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勐海正在加緊進行茶文化旅游的總體規劃,建設“一城五園”,即把縣城建成特色濃郁的茶文化旅游城,構建與景洪市的“半小時或一小時旅居經濟圈”;建設“大益”普洱茶文化博覽園、南糯山哈尼古茶文化園、賀開拉祜古茶文化園、布朗山布朗古茶文化園、勐海茶馬古道文化園,“五園”均按5A級景區的標準規劃和建設。目前,縣政府已與大益集團、云南六大茶山茶業股份有限公司、陳升茶廠、山東齊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康大鄉鎮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等集團和實力公司,達成了合作開發意向性協議,項目前期工作正積極推進,普洱茶文化旅游將成為勐海又一張新名片。
?圍繞把勐海建成中國普洱茶第一縣和全國最大、最優質、最安全的普洱茶加工基地及普洱茶文化
陳財,普洱茶新銳制茶工程師,1987年03月出生,云南瀾滄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術員、審評員、技術科長、總工程師,擁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經驗,交流探討。歡迎關注陳老師【微信: 435121 】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