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普洱茶在易武時代的興盛,又因為戰爭爆發的原因,易武茶業走向衰落。涉及易武茶馬古道形成的原因,以及現在易武茶馬古道的文化符號;一如古茶園、古茶座、古民居、公家大園;等無一不彰顯出易武悠久的歷史。
易武是六大茶山之一,六大茶山是享譽中外的“普洱茶”的原產地,而易武更是種茶、制茶和銷售茶葉的中心。宋朝時,當時六大茶山所產的茶葉已遠在廣西進行茶馬交易。據史料記載,明代以來,商賈、民眾出資出力修路架橋,開辟茶馬古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辟易武至思茅主要通道,普洱府向清朝廷上貢的“女兒茶”,也是從這條驛道運出。道光十年(1830年),在磨者河上首建永安橋,連接易武和倚邦。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修建由易武經倚邦至思茅的茶馬古道。從此,普洱茶內銷思茅、元江、石屏、昆明等地,一部分銷往西藏。
西雙版納是普洱茶的發源地之,隨著茶產業的興起,茶馬古道應運而生。易武作為古代六大茶山茶葉的集散地,歷史地成為了茶馬古道的起點之一,形成了以易武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的格局,分別通向北京、西藏、泰國、老撾、緬甸、越南和印度。除了進京和進藏的2條線路外,其余都通向了毗鄰的國家。有一條擁有悠悠近2000年歷史的古道,起源于西雙版納,也一度延伸到東南亞以及南亞,它不僅見證了普洱茶貿易的盛衰,更推進了古遠的民間國際貿易。
易武盛產茶葉,乃普洱茶古代六大茶山之一。隨著茶葉產業逐步興旺,明清時期,商賈、民眾集資投勞修路架橋,開辟茶馬驛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辟易武至思茅的古驛道,全長535華里,是六大茶山通向思茅、普洱的第一條石板鋪就的“茶馬古道”。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修通由易武經倚邦至思茅的青石塊鋪成的道路,路面寬3~4尺,全長470華里。民國年間,歷任鎮越縣長下令各區、鄉組織義務民工整修,以縣府治所易武為中心,通往各區、鄉的便道。至1949年,易武通往國內主要驛道有7條,總里程2875華里。通往老撾的有4條,總里程1480華里。由于年久失修、交通改道等原因,現在只有少部分殘留下來。如今易武鄉境內尚且保留的青石板茶馬古道有19段,總長10617米左右。
清朝末年,民國初期,大量漢人進入易武經營茶業,使易武茶業市場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許多茶莊紛紛停業,易武茶業走向衰落。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普洱茶再次名聲鵲起,沉寂多年的普洱茶傳統加工作坊紛紛涌現,傳統制茶工藝繼續傳承。
易武茶馬古道形成原因
陳財,普洱茶新銳制茶工程師,1987年03月出生,云南瀾滄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術員、審評員、技術科長、總工程師,擁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經驗,交流探討。歡迎關注陳老師【微信: 435121 】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