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雙版納的叢山峻嶺中,有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叫南糯山。在南糯山七溝八壑的茫茫林海中,滿山遍野是茶樹和茶林。茶林深處,點綴著30多個村落,掩映著一幢幢別致而富有傳統民居式樣的樓房,居住著1150多戶近5000人以哈尼族為主的村民。改革開放以來,世代事茶的南糯山哈尼族人民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逐步走向因茶而富的小康之路,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南糯山是勐海縣格朗和鄉的一個村,屬南亞熱帶季雨林氣候。這里是茶樹生長的最佳環境,是普洱茶原產地之一,也是云南省古茶第一村。一千多年前,南糯山哈尼族人民在這里開始種植茶葉、經營茶葉。過去勐海茶廠生產的茶中珍品——“南糯白毫”的原料就是南糯山茶。已仙逝的“茶王樹”沙歸撥瑪和新發現的“茶王樹”都生長在南糯山境內,是世界上年代最久遠的人工栽培型大茶樹之一,印證了南糯山哈尼族人民種茶的歷史。到2017年底,南糯山茶葉種植面積已達3萬余畝,其中古茶園1.2萬畝。
1939年4月,省財政廳在南糯山創辦茶業試驗場,開墾條型帶狀新式茶園,無償提供種苗和技術,輔導南糯山人種植,以便擴大茶園面積,提高茶產量。第二年,投資建立云南思普茶業實驗場南糯山制茶廠,并從印度購置揉茶機、切茶機、烘干機、分篩機等制茶機械,生產綠茶、紅茶等本土茶葉,并把茶葉銷到西藏等地,進一步提高了南糯茶的知名度。1951年12月,省茶葉科學研究所的周鵬在南糯山半坡新寨的深山茶林中,考察發現了國內外罕見的栽培型“茶樹王”,并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953年省茶葉研究所在南糯山進行“大葉茶無性系繁殖育苗試驗”,獲得成功后在全省推廣。為改善南糯山茶區的交通條件,便利茶葉銷售和運輸,1956年,州政府決定新修從昆洛公路至南糯山茶廠的公路,成為勐海縣第一條縣村公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吹來的溫暖春風,有力地促進了南糯山茶業和以茶業為主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上世紀60年代初,原中央黨校教研室主任孫定國到南糯山考察,深有感觸地說:“昨嘗普洱茶,今達南糯山,山色垂蒼翠,名茶育此間。”同年,電影演員秦怡、黃宗英、紅霞等來到南糯山。與哈尼族婦女在古茶地采茶時,秦怡感慨地說:“我們仿佛在仙境里采茶。”1980年12月23日,原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來考察已仙逝的“茶王樹”時留下墨寶說:“南巡萬里拜茶王”。1982年,勐海茶廠用南糯山茶加工生產的“南糯白毫”被評為全國名茶。
南糯山的茶葉外形勻整,葉芽肥狀,白毫顯露,湯色黃綠明亮,滋味清香馥郁,鮮爽回甘,葉底柔韌,色澤均勻。
茶香南糯,因茶而名,因茶而興,因黨和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的富民政策而富。曾經,南糯山茶只賣幾分幾角一斤。解放前,這里的人們曾因賣不出茶或者茶不值錢而把辛辛苦苦摘下來又加工成干毛茶的茶葉倒掉。改革開放40年來,南糯山人民因茶而興,從貧困步入了富裕,年人均純收入從40年前的不足百元達到現在的上萬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30個村落掩映在茶林深處,一幢幢新型樓房鱗次櫛比,屋里寬敞明亮,高檔家俱、現代電器應有盡有,家家有摩托,還有1400多輛不同型號和品牌的汽車,村民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經濟發展了,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日子要怎樣過才幸福呢?南糯山村民說:“我們要唱著、跳著、笑著過。因為,我們是幸福的哈尼族人。”
“我們是唐盤的子孫,我們是松命俄的后代,我們在茶林里喝著茶水長大、迎著茶香唱歌、聞著茶香跳舞。”南糯山村民如是說。南糯山不僅是茗茶之鄉,也是歌舞之鄉,這里的人們能歌善舞。
如今,生活富裕的南糯山人民發揮他們喜歌愛舞的天賦,把唱和跳當作生活的一部分,村村寨寨都成立文藝演出隊,每個寨子都有舞臺。演出隊利用晚上或農閑時間排練節目,節假日時組織演出,還經常受邀到州、縣或企業演出。古樸的民風、濃郁的民俗、天籟的民歌、獨特的民族舞蹈,充分體現了南糯山人民的魅力和當地的茶文化,展現了哈尼族人民快樂、幸福的生活。
茶香飄溢的南糯山,是祖先留給哈尼族人民的家園樂土,是他們世代的生存之基。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南糯山世代與茶相依相存的哈尼族人民闊步奔向小康生活,他們紛紛說:“我們生在茶葉飄香的南糯山,我們是幸運的、快樂的、幸福的哈尼人!”
作者:朗確,來源:西雙版納新聞網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