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縣惠民鄉芒景景邁,是千年來人類茶文明的凈土。
芒景景邁古茶,是1300年前由景邁哎冷山帕勐部落馴化栽培的。
景邁的哎冷山帕勐部落首領帕哎冷,被認為是世界茶文化上有據可考的種茶始祖。
帕哎冷留下的萬畝古茶園地,與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相伴相生。
芒景景邁古茶代表了普洱茶先民最早的生產方式,芒景景邁古茶園是普洱茶發源地和世界茶文化遺產地。時至今日,世界范圍內歷經千年而仍在經營的成規模茶園已屬鳳毛麟角。
芒景景邁現存的2.8萬畝古茶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
芒景景邁古茶林被國內外學者冠以“天然茶樹植物園” 、“世界茶樹博物館”、“活化石”、“世界茶葉種植史上的奇跡”。
這里,不但是普洱茶的精神家園,還是普洱茶的茶祖朝圣地。
崇山峻嶺的懷抱里,是一片無限的白,平滑如鏡,干凈得像是嚴冬新疆天山的天池。
只是,天池附近的山峰,在寒冬里也是一片白茫茫。但在這里,周圍的山峰卻是翠綠氤氳。
據當地人說,只有到了冬季,這里的霧氣才會在山峰間的懷抱里凝聚,形成無際的云海。
清晨,曙光初現,云海一片潔白、平滑。之后,隨著氣溫的上升,云海平靜的“海面”上才會出現裂縫,出現松動、崩裂。逐漸,云團翻滾,出現此起彼伏的“波濤”,才會逐漸“激蕩成浪”。在溫度和風的作用下,直到午后才逐漸消散。
而無數的古樹、古茶,就隱現在云海深處和云海周圍。直到云海散去,才會浮現出云海深處的那個神秘的民族、那個終生和茶相伴的茶神的兒女——布朗族。
搖曳翠綠的古茶樹,沙沙作響,在寒風中訴說著遠古的神秘。
采摘新茶是在清明前后,我錯過了古茶樹最美麗的時間、錯看了觀看布朗族少女采春茶的神韻。
但是,我卻趕上了觀看茫茫的云海,趕上了探訪布朗族群眾最美好的幸福生活。
布朗族群眾一生與茶密不可分。
山腰亭閣,古木長幾,一壺泡茶,一管煙槍,幾位長者,遙望云海,在清晨裊裊的霧氣、香煙和茶香中,慢慢敘述著那個遠古民族的傳說,敘述著他們的茶神帕哎冷的種種傳奇——
1 茶經
參天的古柏,直徑盈丈,碩大的樹冠,濃密厚重。
在這株有數百年歷史,被布朗族群眾敬若神明的古柏旁邊,是一座石砌的蒼古寺廟。
這座寺廟,當地群眾也說不清有多少年歷史了。石砌的臺階上,被歷代敬奉的后人踐踏出了一個個石窩。石上的青苔上,還殘留著香火的痕跡。
“這里是我們每逢重大節日必來的地方。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等,都在這里聚集、敬奉、狂歡。”
一位布朗族老者,臉上的皺紋像那棵古柏的樹皮一樣深厚。看著低矮古舊的寺廟,他像是看著高不可測的祖先帕哎冷的神靈一樣,渾濁的眼里放射出熠熠光芒。
老者沖著寺廟深深施禮,正午的陽光照在他佝僂的背上。
他的影子,和他一起虔誠地膜拜。
沿著寺廟的石階而下,是一個依坡而建的布朗族村落——翁基布朗古寨。獨具布朗族建筑特點的橄欖式建筑,高低起落地掩映在蔥郁的芭蕉樹的影子里,古趣盎然。村內,有南門河、那耐河及許多流水潺潺的小箐穿村而過。
順坡而下,小巷子里不乏三三兩兩背著孩子的老人。一些老人和婦女則在路邊擺著一些自己加工的茶葉和茶樹上采摘的螃蟹腳。
25歲的當地婦女于金(音譯),一家5口人,兩個孩子讀書,還有個老人跟著他們夫妻過。談起現在的生活,只會說幾句漢語的她笑著說:“在省民委的幫扶下,我們現在茶葉收入高了,生活好了,比前幾年幸福多了。”
翁基村民小組位于海拔1700米的云海邊緣,距離昆明800公里左右,隸屬于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哈尼族鄉南邊的芒景村委會,地處瀾滄縣著名的“景邁千年萬畝古茶園”核心地帶,是一個典型的布朗族村落。
芒景布朗族村寨歷史久遠,布朗族原生態文化保留和傳承完整,原始風貌濃郁,自然風光秀麗,民族特色突出,是以發展布朗族文化和茶文化為主的旅游觀光型村寨。
2011年,景邁村委會農村經濟總收入1300.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77萬元,畜牧業收入119萬元;人均有糧338公斤,林業收入25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8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36元。
現在,全村有茶園面積22944畝,其中古茶園面積12000畝,生態茶面積9000多畝;有古茶樹478576株,茶葉總產量785噸,古茶產量120噸。
同時,芒景村委會還積極配合各級各部門開展景區建設的各項工作,做好一年一度的茶葉節活動,在繼承一年一度的“祭茶祖節”活動同時,將“祭茶祖節”活動打造成芒景景區的一大亮點。
2 茶事
個子不高的南海明,是芒景村委會主任,他介紹說,這幾年,村里除了古茶樹種植,還在積極拓展旅游業。
為此,芒景提出了“古茶品牌立村、布朗文化活村、旅游產業興村、生態經濟強村”的“十二五”發展思路,將未來5年芒景村人均收入,定位在2萬元。
“發展旅游合作社及村集體經濟,建設和諧發展芒景村;積極申報由農業部主辦的2011年中國十大魅力休閑鄉村,組織發動好投票工作,芒景村最終排名前20,進入專家評審階段。目前,翁基、糯干等民族村寨已納入普洱市旅游文化產業重點開發項目。發展旅游產業要突出民族特色,突出文化底蘊,重視保護民族文化,把發展旅游業與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不斷為農民開辟增收新渠道。”
目前,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游示范區”之一的景邁芒景4A級景區,將打造成為5A級景區。
芒景村作為這一景區的核心地帶,作為普洱茶文化遺產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和世界古茶的發源地,景區所展示的古茶文化、布朗族山寨文化和帕哎冷文化,以及翁基布朗古寨、柏樹神、巢蜂等景點,為芒景村發展帶來了機遇。
南海明介紹,現在,翁基村民小組里有棟樣板房,二樓有兩個房間,是給游客準備的。這棟兩層的古樸民族,在旅游旺季的時候,每晚的住宿價格是2500元。
“就是這個價格,在旅游旺季還需要排隊呢!”說到這里,南海明開心地笑了:“所以,我們還準備繼續擴大民族村寨的旅游事業,增加群眾的收入。”
看著山的北面,南海明介紹,這里有兩個村委會,對面是景邁村委會,和我們芒景村委會毗鄰。景邁村委會居住的多是傣族群眾,芒景村委會居住的多是布朗族群眾。千百年來,兩個民族的群眾和睦相處,共同管理著萬畝古茶園。
“因為交融的頻繁,現在,兩個民族的群眾,很多時候是一起過節日,一起歡樂。很多時候,大家已經不在意過的是哪個民族的節日了,只要開心就好。”
“只要開心就好。”一句話,道出了兩個少數民族古往今來在茫茫大山深處結下的民族情意。茫茫的萬畝古茶園,養育著兩個民族,也滋潤著民族群眾的心田。
3 茶緣
2011年,惠民鄉茶園面積發展到7.6萬畝,其中古茶園2.8萬畝,戶均茶園面積達16.7畝,茶葉總產量達2248噸。特別是對景邁村千年萬畝古茶樹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和開發后,茶農收益得到顯著增加。每畝古茶樹產干茶20公斤,市場價為200元/公斤;甘蔗面積4112萬畝,產量13680噸。同時,積極引導農戶充分利用全鄉茶資源充足的優勢,探索走“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引領當地農民發展現代農業、走循環經濟之路、增加農業收入的示范性項目。
為統籌瀾滄縣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提高掛鉤扶貧成效,省民委結合國家實施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云南省建設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等戰略機遇,先后支持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發展規劃。
2012年,支持制定實施了《瀾滄縣惠民哈尼族鄉芒景村布朗族特色村寨建設試點規劃》。省民委從民族專項資金中,對瀾滄縣給予傾斜扶持,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科技培訓和基層民委建設等,直接受益群眾20多萬人次。
普洱市民宗局局長巖采介紹,普洱生活著14個世居少數民族。近年來,在國家、省市民委和各級政府支持和幫扶下,民族地區的經濟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民族群眾生活顯著提高。
“在特色村寨建設上,國家和云南省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普洱有10個古村落作為扶持重點。其中,惠民鄉布朗族村寨,都在扶持建設范疇。從2009年開始,云南省投入2.3億,用來普洱市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
而在西雙版納,那里的布朗族群眾,生活也在一天天發生著變化。
納蚌村小組是景洪市勐養鎮曼景坎村委會的一個布朗族村小組,全村共有35戶162人。
近年來,該村在人口資金扶持下,大力發展種植業;去年,州、市民宗局又投入50萬元,幫助該村修建村內道路、籃球場和水池等。2011年,納蚌村人均有糧753公斤、人均純收入達5158元。
西雙版納州基諾族、布朗族聚居的38個村委會268個自然村的60485人,在2005年被列入國家、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
布朗山鄉則在2000年被列入了西雙版納州“兩山”綜合扶貧開發鄉鎮之一,在各部門的齊心協力和布朗山鄉各族群眾的積極參與下,布朗山鄉基礎設施、社會公益事業、產業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得到改善和發展。今年7月,勐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整鄉推進”扶貧開發正式啟動。這次扶貧開發是省、州、縣共同推進的一項民生工程,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扶貧戰略和政策措施,實現布朗山鄉扶貧工作從救濟式向開發式的轉變。
近年來,西雙版納共投入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資金數億元,對38個村委會進行了扶持,實施了基礎設施、社會公益事業、綜合示范村、生態環境、科技培訓、產業開發、特色村寨、基諾族博物館等建設項目,重點建設了41個人口較少民族示范村、2個民族特色村和1個基諾族博物館。通過扶持,使38個村委會全部實現了“四通五有三達到”的目標。
“十二”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將繼續投入資金9億多元,用于實施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培育、民生保障改善、民族文化發展、人力資源開發、和諧家園建設6大工程、52個具體項目,將覆蓋布朗族、基諾族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460個自然村,受益群眾達6.5萬人。到2015年,使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建制村基本實現“五通十有”,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基本實現“一減少、二達到、三提升”。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