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茶客都講,喝茶喝到后面,都會回歸古六山,易武作為古六山龍頭,值得我們花精力去研究,去探索。?一直以來,很多茶友咨詢我關于易武茶區(qū)的各種問題,一對一的單聊,一對十的群聊,都是很愉快的交流。因為時間問題,還有很多茶友的要求未能滿足,昨天從易武回到深圳,今天開始坐店,準備花些時間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盡量少發(fā)圖片,這樣可以照顧手機黨的流量,還可以盡量的避免誤導大家,因為照片這個東西啊,很害人,沒到實地,可能很多人以為古茶樹都是參天大樹這里所說的,我務求真實,或者說以我的能力所了解的真相,如有荒謬之處,歡迎各位來辯。本人種茶,收茶,制茶,賣茶,非寫手,有空有心情就寫點,鬧成連載吧。下面說主題?幾百年來,貢茶一直都是由以倚邦為中心的古六大茶山提供的,清朝末年,由于倚邦戰(zhàn)亂,隨著東南亞市場的興起,石屏人涌入易武種茶,開設茶行,易武逐漸接過了普洱茶生產(chǎn),經(jīng)營中心的地位。現(xiàn)在我們說的易武茶山,是包括作為古六山之曼撒山和易武正山兩個山頭,更廣義的易武茶,就還包涵易武鄉(xiāng)行政區(qū)域內(nèi)更多的臺地茶。?從景洪出發(fā),經(jīng)過勐侖,過勐醒之后,就進入易武鄉(xiāng)地界。易武臺地茶也就開始了,按照以前的劃分,從一隊到十隊,海拔逐漸抬高,納么田大約是600多米,到易武老街就有1200米了。臺地茶的品質(zhì)也是逐漸提升,從20+到90+,價格能有幾倍的距離,可能大家會奇怪,為什么花花會首先談到臺地茶,有這么幾個原因,一是從產(chǎn)量上看,易武臺地茶有絕對的數(shù)量優(yōu)勢。二是從工藝上來說,臺地茶產(chǎn)區(qū)的加工技術更成熟,殺青,制作工藝好,營養(yǎng)充分,條形漂亮,加之市場上對于大樹茶的認識就是條索粗壯,外觀油亮云云。如果不結(jié)合喉韻,茶氣,滋味來分辨,很容易冒充大樹茶上市銷售。?
易武茶,村寨,山頭林立,不要說消費者,就是常去收茶的茶商,未必能鬧明白,舉例來說,麻黑,落水洞,曼秀,三丘田,田壩,高山,三合社,大漆樹,刮風寨,楊家寨,三家寨,丁家寨,刮風寨,一扇磨,彎弓,白茶園,麻拐塘,薄荷塘,同慶河,帕扎河,白沙河,冷水河,鄭家梁子,黑水梁子。。。。具體應該怎么區(qū)分呢??還是從臺地茶開始說,前文講了,易武臺地差價很大,差在哪里呢,一是海拔,二是樹齡,沒錯,臺地茶也看樹齡的,易武臺地的龍頭,當屬易武老街這一片,海拔,樹齡都夠。海拔低的地方,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值得大家關注的,就是橡膠林對茶樹的影響,硫磺粉,農(nóng)藥,除草劑。由于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地方種植橡膠樹是不具備經(jīng)濟價值的,所以這個海拔以上的,無需擔心。?易武茶農(nóng),主要民族就是漢族和瑤族,漢族茶農(nóng),來源主要是從清朝末年過來的石屏人后裔,以及后來陸續(xù)移民來的其他漢族。瑤族人其實是沒有種茶的傳統(tǒng)的,他們能翻山,會爬樹,我印象中的瑤族兄弟,應該定義為好茶的采集者而非茶農(nóng)。易武鄉(xiāng)還有比較多的傣族,彝族,苗族,這里就一一介紹了。?說到這里,很多熟悉易武的朋友可能要有意見了,瑤族沒有種茶的傳統(tǒng),為什么現(xiàn)在易武的好茶都出自瑤族寨子??易武名寨很多,成名較早,產(chǎn)量較大的,基本都是漢族寨子,譬如高山,荒田,曼秀,麻黑,落水洞,大漆樹,田壩。這些寨子有個共性,就是交通便利,工藝成熟。在06年大樹茶價格暴漲之前,現(xiàn)在大家所知道的刮風寨,彎弓,薄荷塘,同慶河這些地方的茶,是不具備經(jīng)濟價值的,很簡單的道理,翻山越嶺,爬樹鉆洞,弄回來一點茶,賣不了幾十塊錢,那么還不如讓它在山上荒廢了。?瑤族寨子比較有名的當屬刮風寨,彎弓大寨,但是彎弓大寨是沒有人居住的,只是由瑤族丁家寨管理,由于彎弓大寨的茶價暴漲,引來附近爛田村村民眼紅,發(fā)生大規(guī)模xiedou數(shù)起,經(jīng)調(diào)解,劃走三分之一歸爛田村,由于爛田村本身種有很多小樹,這就是為什么買彎弓認準瑤族丁家寨的原因。?彎弓大寨的茶樹的確不是瑤族人種的,從彎弓大廟遺址來看,是個伊斯蘭教清真寺,經(jīng)多方考證,大約在上世紀30年代前后,彎弓大寨是個很繁榮的回族寨子,遭周圍瑤族人圍攻,死了很多人,幸存者搬遷至曼撒一帶,彎弓也就淪為無人區(qū),長達80年。?刮風寨,屬于較早被大家熟悉的一個瑤族寨子,時間大約也是06以后,寨子周圍也是沒多少茶樹的,刮風寨最好的茶,出自茶王樹,從寨子出發(fā),步行7個小時以上,茶王樹這個名字的由來,源自這片茶園中有一顆大約2人合圍那么粗的大茶樹,聽說是影響刮風寨農(nóng)民種地,在80年代砍掉了。?大部分茶友,提起易武茶,腦子里大多會涌現(xiàn)這么幾個詞,易武正山,麻黑,刮風寨,一年前,提起彎弓還都挺神秘,偶爾朋友問我喜歡易武哪里的茶,我會回答,薄荷塘,白茶園,同慶河,一扇磨。然后大家都暈了,偶爾說到麻黑算易武2線名寨,更是遭拍磚無數(shù)。這到底是個神馬情況呢,下面花花為大家慢慢道來。?這種現(xiàn)象,代表了易武茶幾個不同的開發(fā)階段,而廣大易武茶愛好者信息不那么跟得上節(jié)奏眾所周知,普洱茶在2004年以前,基本上是大廠茶時代,大廠,大品牌,意味著大量,高效的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也只有大規(guī)模種植的臺地茶能夠滿足。為了生活,易武也開辟了很多的臺地茶,由于遠離大城市,山上缺乏能開設大型工廠的土地資源,這樣易武茶遠離城市,遠離工廠,運輸成本高,供銷系統(tǒng)收茶意愿不強,在90年代以前,易武茶聲名不顯。?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各大廠偶爾會做一批易武正山字樣的臺地茶,在90年代后期的普洱茶市場備受追捧,臺灣茶商同期進入易武,收料定制。99易昌圓,綠大樹這些定制茶,在03年后大放異彩,拉動了易武大樹茶的發(fā)掘。麻黑,落水洞,大漆樹,高山寨這些交通較為便利的寨子,逐漸為大家所熟知。同期,刮風寨,瑤族丁家寨,由于沒有種茶傳統(tǒng),古人遺留的茶園大多遠離村寨,即便有外地茶人尋到好茶樹,也無人加工。所以知之者少?這一階段,易武地區(qū)以麻黑為代表的漢族寨子,加強茶園管理,不斷提高加工工藝,贏得了廣大茶友的喜歡,量價齊飛。當大樹茶價格達到一定高度后,更偏遠一些的刮風寨,丁家寨的農(nóng)民,也就順理成章的加入到采茶賣茶的隊伍中來。只是初期階段,沒有成熟的制茶技術,甚至連殺青的鐵鍋都沒有,怎么辦,用炒菜的小鐵鍋唄,大家別笑,老班章也是這么來的,09年以前的老班章,沒黑點(炒焦了)茶商還不認呢,都知道老班章是小鐵鍋炒茶。加上民族兄弟大多不太講究,也不怎么洗鍋,這樣出來的茶,我想大家都是不會滿意的。說到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一點,吧里某些朋友曬十年八年的純料刮風寨的可信度??歸納一下后繼續(xù),建國后易武茶第一階段,臺地茶時代,也就是易武正山時代?第二階段,古茶園大樹茶時代,這個時代離我們比較近,我再補充一些。隨著易武大樹茶量價齊升,麻黑,落水洞等交通便利的寨子,對茶葉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矮化(提高產(chǎn)量,方便采摘)采摘頻率提高(發(fā)多少采多少,提高產(chǎn)量),開辟新茶園(小茶樹)等等,不可避免的帶來茶水厚度,滋味變?nèi)酰系募兌雀y保證。收料人的目光,于是投向更偏遠的刮風寨,丁家寨等瑤寨。前文提到工藝問題,某段時間易武茶有個詞叫瑤味,實際上就是工藝問題,炒完菜的鍋子馬上炒茶葉,當然有味道了,在金錢的鼓舞下,瑤族兄弟開始進入深山,管理古人留下的古茶園,刮風寨的茶坪,白沙河,茶王樹,更遠的冷水河的茶樹,就進入開發(fā)階段了,更晚一些,彎弓,一扇磨也同樣進入開發(fā)階段。在外來茶商指導下,工藝日漸成熟,自此,瑤漢一起努力,易武古茶園大樹茶時代就完美了。也就引來更多茶客對易武茶的追捧,價格越來越高,對品質(zhì)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刮風寨周邊幾個茶園,原本品質(zhì)就差異性大,加上歷史上刮風寨與山背后的老撾來往密切,小茶樹的種植,加上老撾的邊境茶的入市,混亂。種種情況疊加,茶商的目光投向大山的更深處,原始森林里零散種植的茶樹進入視線,原始森林里的茶樹,大多是明朝以前留下,久為開發(fā),與其它各種植物混生,我們稱之為雜木林。由于這部分茶樹,大多劃歸國有原始森林,也叫國有林。那么,可以說,頂級易武茶,慢慢進入第三個階段,就是國有林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同慶河,薄荷塘?以上主要是從比較宏觀的視角,去看易武茶,很多老茶客都講,喝茶喝到后面,都會回歸古六山,易武作為古六山龍頭,值得我們花精力去研究,去探索。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ǎng):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zhí)砑觽€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