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xù)宋茶的話題。
有的茶友和我爭論,你把宋茶說得有點玄,現(xiàn)在科技這么發(fā)達,肯定比古代做得更好嘛。
唉,這話邏輯不對哦。的確現(xiàn)在科技很發(fā)達,但這只是說明可以比古代做得更好,但是卻未必做得更好,因為你壓根沒往這個方向努力啊。有的時候,甚至時壓根不知道有這個領(lǐng)域,想努力卻使不上勁。
不談文化,那個欺負沒文化的人;也不談工藝,那個宋代人玩得有點太極致、太奢侈了,不好模仿;咱們來談一個很常見的概念:山頭。
山頭,在普洱茶里面叫山頭、在巖茶里面就叫山場。要說還是武夷的茶文化有底蘊,連著建茶的千年血脈。山場的說法更好,因為山頭是個位置概念,山場是個空間概念,這里面包含的因素可就多了。
一提到山場,大家都知道是說一個小產(chǎn)地的概念,普洱茶里面說什么班章冰島,巖茶說什么三坑兩澗,就是這個意思吧。但是再往細里說,很多人就不明所以了。
為什么?因為這些資訊對于炒作,對于商業(yè)推廣,已經(jīng)差不多了。但對于對小產(chǎn)地的理解,對于茶品質(zhì)的提升還遠遠不夠。很多人是大聰明人,但是99.9%的精力都用在商業(yè)上了,那對山場的理解,還差的遠。
?
我們拿出一本宋代的茶書,來看看宋人是怎么理解的。這本書就是《東溪試茶錄》。是宋代的宋子安寫的,宋子安在歷史上沒留下什么痕跡,只有這本茶書,而且這本茶書影響力也比宋徽宗《大觀茶論》,蔡襄《茶錄》這些名著小得多。為什么?因為專業(yè)!
太專業(yè)了受眾就小了,但是不等于不重要,實際上,這本書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那些茶學名著,最關(guān)鍵的,就是他把山場這件事,基本講清楚了。
古文本來對很多人就是障礙,再加上山場地名的考釋十分繁瑣。所以這本書很少有人去專研。沒關(guān)系,我來用最簡單直白的話,把他要說的幾個問題,和大家介紹一下。十來分鐘,你就知道山場問題的幾個關(guān)鍵點了。
山場細分
都是老班章,其實不一樣,甚至大不一樣!為什么?因為山場是需要細分的。我們要探討產(chǎn)地的特性,最基本的單位不是山頭、山場、寨子,而是茶園。如果你不明白這一點,那是找不到好茶的。
為什么要這么細致的劃分,作者說得清楚:“茶于草木為靈最矣。去畝步之間,別移其性。”什么意思,茶這種東西敏感度太高,和一般的莊稼不一樣,別說差一畝,就是差幾步,都有可能不一樣!
是不是夸張?真正泡茶山的就知道,這個是有道理的。宋子安說的是北苑,那是給皇上喝的,所以肯定是特別講究,一般來說還達不到那么細致。
從這個角度說,三坑兩澗的劃分要比老班章靠譜得多,因為范圍更加明確,當然還可以再細分。
在山場和茶園之間,有一個紐帶,這就是加工場所,普洱茶里面叫初制所,宋代就叫“焙”。這個和劃分有關(guān)系嗎?有關(guān)系,因為茶有一個特性,初加工必須就近。那一個“焙”就有一個加工的范圍,可以包括幾個茶園。
焙是面對市場的一個概念,有點像葡萄酒的酒莊,因為工藝上有一致性,渠道上有唯一性,是大家直接面對的,所以我們還不能繞過焙來談茶園。但和葡萄酒不同的是,普洱茶和巖茶要面對復(fù)雜的山地環(huán)境,所以需要更加細致的區(qū)分,所以真正能對口感下結(jié)論的,還只能是基本的單位——茶園。
這本書很清楚這些問題。所以作者在敘述當中也是兩條線:一條是焙的范圍劃分、一條是茶園的地理線。這個非常繁瑣,就不具體舉例子了,大家可以關(guān)注即將出版的我校注的新書。
我們要問一個問題,那茶園劃分的本質(zhì)是什么?僅僅是位置不同嗎?
不,這里面涉及到一系列參數(shù)的問題,我們一個個來說。
品種
第一個要說的就是品種。如果品種不同,那說什么都不一樣。實際上茶園有統(tǒng)一口感的基礎(chǔ)也是品種單一或相似。
這方面還是說巖茶有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品種分得精細,整個武夷山就有上千品種。普洱茶就太粗了。老班章是一個品種嗎?當然不是!冰島也不是!這都不用植物學專家,稍微認真看一下就知道啦,那為啥當成一個東西賣呢?因為你不懂啊!
《東溪試茶錄》專門有一個章節(jié)談品種,這就是“茶名”。這里面提到了七種茶,對于北苑附近來說,這個劃分已經(jīng)夠用了。
有人會說,現(xiàn)在植物學劃分得多好啊,花果葉萼能說上一大堆呢。要我說,這個不如《東溪試茶錄》靠譜,因為基本用不上,而且很多劃分上是一個品種,但實際上有差別。對于茶農(nóng)或者茶人來說,需要的不是把這些東西貼上標簽,裝進抽屜,需要的是對他們來說有指導(dǎo)意義。
最主要的就是三點,書上都說到了
第一個是外觀,這個不用那么細,要直觀可區(qū)分就行了。
第二個是口感,消費者關(guān)注的不是植物分類,而是好不好喝,不同品種有不同的口感,這個聯(lián)系必須要建立起來。否則分類毫無意義。
第三個是發(fā)芽時間,是早采還是晚采的品種。
當然再說細了,可以探討不同品種的加工差異,這個就不說了。
基本上知道這些就夠了。這些工作只能是茶農(nóng)或茶人來完成。
順便說一句,大樹茶好還是小灌木茶好?從《東溪試茶錄》的觀點來看,大樹茶要好的多。他里面提到一種“柑葉茶”,“樹高丈余”,這個就口感來說是最好的。當然斗茶求顏色求效果的另說。
丈余就是3米多甚至更高。這種茶樹今天就是大樹茶,難怪梅堯臣說:“建溪茗株成大樹,頗殊楚越所種茶。”,重視古樹茶這件事兒,不是今天人心血來潮,有一千多年的傳統(tǒng)吶!
土壤
除了品種,我們還要往下看、往上看。往下看,就是土壤。
土壤重要嗎?非常重要,因為除了光合作用,植物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都要靠扎根的土壤來提供。不同的土壤,口感風味大不相同。在葡萄酒里面,有個詞叫“風土”,這個詞不錯,因為比起一般的環(huán)境因素,的確,這個“土”占的比重最大。
不同山場的土壤特征差異很大。就北苑一帶來說,有肥沃的土壤、有“赤埴”(赤色黏土)、“黑埴”(黑色黏土)、多石、薄土等等不同的自然狀態(tài)。陸羽《茶經(jīng)》中“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這個不是絕對的。
黃土要看是哪種,包括黃砂壤、黃棕壤、黃壤、黏土等等。上者生爛石也不絕對,要看海拔氣候,還有加工的側(cè)重點。從建茶的角度,加工中要去除大量物質(zhì),對茶內(nèi)含物質(zhì)的含量要求很高,生爛石的就很難滿足要求。這些在《東溪試茶錄》里面都有涉及。
除了土壤的分類,還要看土壤的條件。我們到一個地方,把手插到土壤下面,感受一下溫度,你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大區(qū)別。在自然生態(tài)較好的地方,土壤是有活力,有溫度的。相對來說,植物的生長也更有天然的活力。但現(xiàn)在這種茶園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
我們常常說伴生植物對茶園有所影響。這個《東溪試茶錄》也有涉及,其實這個影響主要還不是通過氣味傳給茶,主要還是通過土壤。土壤的成分改變了,茶的味道自然就變了。
日照
除了土壤,在山頭還要看什么?我們還要向上看,氣候降水這些不用說了,因為同一個山頭肯定不會有大的差異。我們還要關(guān)注的一個差異是日照。
我到一個茶山,喜歡和茶農(nóng)探討的一個問題就是,不同朝向的茶園口感的差異。這個特別明顯。就是宋子安說的,差幾步都不一樣。差幾步可能土壤差不多,但是如果正好處在山體的分界線上,那日照完全不同,真的口感就差很多。
有的人玩單株,說一棵樹陽面和陰面都不一樣,這個有沒有道理?當然有!最簡單的道理,等果子成熟的時候,我們到一個果樹稍微大一點的果園,選一棵大樹,陽面采一筐,陰面采一筐,你對比著吃。除非你味覺有障礙,一般都能吃出來啊。
當然玩單株這個是奢侈品,大家不太容易參與,我們還是看茶山。
是陽面還是陰面好呢?這個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方面看海拔氣候,如果偏冷的地方,當然希望陽光充足一些。如果是平地壩子,本身日照足,氣溫高,那最好還是有點遮陰比較好。
這個只是最初步的,實際上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道理。比如同樣的日照時間,是偏上午的好?還是偏下午的好?《東溪試茶錄》這方面講得比較細。這個不是胡扯,真的不一樣。我們可以用科學來注解,也可以用陰陽來解釋。所謂風水,最基本的也就是這個。我偏向于風水來詮釋,因為好玩兒。
那我們就可以把茶這種生命和天地運行聯(lián)系起來,不管科不科學,只要在你經(jīng)驗范圍內(nèi)得到驗證,就可以了。
口感地圖
山場細分還有其他一些因素,篇幅所限,先大概談這么多,我們還是要歸結(jié)到一個核心問題上。
什么問題呢?我們需要把空間和口感建立聯(lián)系。不管是土壤也好、朝向也好、品種也好,我們最終還是要歸結(jié)到口感上。因為茶,最終還是要喝,要好喝。
那這個地圖就不是枯燥的地理信息了,而是有鮮明個性的東西。對老茶客來說,武夷山的山山水水都是和味道密切相關(guān)的,提到一個地方,一個味覺記憶就被激活了。普洱茶也是一樣。
前些天,品鑒一款存了幾年的普洱,沉香味一入口,我就一下子回到哀牢山中段了,不僅如此,這款茶提供的信息更多。
為什么呢?因為香型的分布是基本連續(xù)的、有線索的;而不是突兀的、孤立的。當你看著勐庫或者勐海的地圖,你看到的不是一個個鄉(xiāng)鎮(zhèn)和寨子,而是一條條香型的分布帶,那就不得了了。這個地圖就活了。
在無量山來說,從北面的南澗到最南邊的易武,在我頭腦中這個分布是連續(xù)的。但是對于哀牢山,因為對墨江茶不夠重視,這條線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不僅如此,那對紅河、文山的茶的理解也連帶著欠缺。多喝一喝墨江茶,不僅你會喜歡鳳凰窩那種迷人的沉香味,更重要的是,整個紅河和文山的口感地圖一下子就活了,甚至對鎮(zhèn)沅茶的理解也會有很大提升。這個更加重要!
什么叫玩山頭,不是你知道幾個名山,作為吹NB的資本,而是你能建立這個口感的地圖!別信什么普洱茶山頭“北苦南澀”、“東柔西剛”,太過廉價的知識基本沒有價值。真正的口感地圖是喝出來的,是豐富的,鮮活的。沒有這個基礎(chǔ),說定制一款什么口感的茶,那都是胡扯了。
《東溪試茶錄》在這方面可以說開了先河,每個茶園都和口感建立起聯(lián)系,各種口感類型分布都是連續(xù)的,千年之后讀起來,還是明明白白。當然可惜的是,這些茶咱們都喝不到了。
不過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了解了這個方法,那我們就可以在普洱茶、在巖茶上去建立這個口感地圖。這個東西畫出來是死的,只有在頭腦中才是活的。
采制加工
建立起這個口感地圖,還需要和采制加工聯(lián)系起來,為什么呢?不同的茶加工所需要的條件不一樣。有的茶壓榨,需要壓得透一點,這樣苦味就小得多。而有的茶身子骨弱,你要這么壓,就沒味兒了。
這方面《東溪試茶錄》也有所涉及,但是這個別的宋代茶書也有介紹,這里就不專門展開了。大家要詳細了解,可以看即將出版的新書。
今天就聊到這里,希望大家有機會喝到真的茶,對的茶,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口感地圖。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ǎng):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zhí)砑觽€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guān)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guān)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