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業經濟史略 (1)
唐代是我國茶葉生產大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茶的商品化在當時衣產品中是很具典型的。而且茶學、茶道、茶政、茶文化等開創了歷史先河,為后世奠定了基礎,在海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唐代茶葉生產大發展的原因
唐代是我國封建讓會的鼎盛時期。唐代對各種思想、各族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方針,儒、釋、道都比較發達,他們一致賞識茶性高潔清雅,贊茶為瑞草魁、瓊蕊漿,認為品茗有助于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添樂趣,甚至羽化成仙。唐代大興宗教,廣建寺院,僧侶深居山林,自然環境優越,廣種茶樹,名山出名茶。除滿足自身供佛、坐禪、贈施主、待香客外,還投入市場,為寺院積累資金,所以他們為飲茶習俗的傳播與普及起了積極作用。安祿山反唐,北方遭到嚴重破壞,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南方各地得到開發。在墾荒造田的同時,茶樹種植面積逐步擴大,成為山區主要的經濟作物。
由于安史之亂,人們背井離鄉,田園荒蕪,生產下降。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因限制沽酒,對酒課以重稅,一斗酒價約三百文,可買六斤茶,詩人社甫有詩云:“街頭酒價常苦貴”,于是嗜酒者轉向飲茶,文人墨客大興以茶代酒之風,把初唐盛行的酒宴,革新為儉樸典雅的茶宴、茶會,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風氣,在各階層中廣為流傳,茶的社會銷售量日益增大,刺激了生產的發展。
宮廷倡導,王公朝士無不飲者。他們酒池肉林,淫聲歡飲。茶自然成為理想的飲料。宮廷常設茶宴:“又賜飲于曲水,蹈午跼地,歡呼動天。況妓樂選于內坊,茶果出于中庫,榮降天上,寵驚人間。”并以茶賜近巨,中央機關飲茶已很盛行,“御史臺三院…兵察常主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王建也有“天子下廉親考試,官人手里過茶湯”的詩句。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出嫁西藏,陪嫁禮品中就有湖南貢茶。1987年在西安法門寺出土的唐代宮廷金銀系列茶具,就是僖宗為供奉釋迎牟尼佛骨而秘藏于塔下的稀世珍寶。凡此種種史實,可見茶在宮廷的顯赫地位了。同時地方官吏也教民種茶,據《新唐書·韋丹傳》載:憲宗時韋丹任容州(今廣西北流縣)刺史“教民耕織,止惰游,興學校,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政府從政策上鼓勵種茶。
陸羽《茶經》問世,對種茶、采茶、造茶、煮茶、飲茶、品茶、茶效、茶德等提出了一整套科學理論和方法,奠定了我國茶學的基礎,使“天下益知飲茶矣。”同時我國第三個溫暖期出現在隋唐時代(600一800年),8世紀初,梅樹植于長安,751年,長安種的柑橘結果。有利的氣候因素,也促進了茶葉的大發展。
二、唐代茶葉產區產量和種類
茶葉產區:陸羽《茶經》第八章,專門論述了唐代茶葉產區,他根據自然地理,把產區劃分為:山南、淮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南、嶺南八個道,即八大產區43個州。遍及現在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陜西、河南、貴州、四川等13個省。云南是我國茶樹原產地之一,《茶經》未列入。《茶經》所列產茶州只有43個,未能全面反映事實。筆者根據唐代詩歌、傳記等史料,補列楊州、昇州(今屬江蘇),溫州(今屬浙江),廬州、池州(今屬安徽),饒州、信州(今屬江西),封州(今屬廣東),永州、朗州、岳州、溪州、辰州、沄州(均屬今湖南),歸州、施州(今屬湖北),澤州(今屬陜西),燮州、渝州、涪州、資州、嘉州、利州、茂州(今屬四川、重慶)等24個產茶州,雖然詩歌,史料中所列的“州”與上述八大產區州的所轄地域范圍不同,但足以說明唐代產茶區域之廣闊了。
茶葉產量:唐代茶葉產量史無記載。但根據稅額、傳記、野史等資料推測約為80萬擔,還有
相關熱詞:
延伸閱讀:
· 黃山毛峰的傳說10-09
· 蔡襄“龍團”細分明10-09
· 水金龜的傳說10-09
· 英國飲茶的由來10-09
· 茶之誕生(下)10-09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txldjsj.com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